2016年6月18日
摘要:
背景:单重DES在穷举攻击下相对比较脆弱 理论依据:以双重DES为例 加密:C = E(K2,E(K1,P)) 解密:P = D(K1,D(K2,C)) 要证明多重加密有效,就要证明不存在K3,使得 E(K2,E(K1,P)) = E(K3,P) DES加密是64位分组之间的映射,64位分组存在26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6-18 18:56
block2016
阅读(5224)
推荐(0)
摘要:
AES是一个对称密码,旨在取代DES成为广泛使用的标准。 一、AES的加密过程 二、AES的数据结构 加密解密算法的输入是一个128位分组。这些分组被描述成4×4的字节方阵,这个分组被复制到state数组中,并在加密和解密的每一阶段都被修改。在字节方阵中,每一格都是一个字,包含了4字节。在矩阵中字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6-18 18:53
block2016
阅读(135078)
推荐(10)
2016年6月17日
摘要:
DES采用了64位的分组长度和56位的密钥长度,是对称加密的一种。 DES的理论进化主线是 1945年Shannon大神提出的交替使用混淆(使密文与密钥的统计关系变复杂)和扩散(使明文与密文的统计关系变复杂)的乘积密码(DES加密的核心思想)-->1960s的Feistel结构-->DES。实践主线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6-17 17:47
block2016
阅读(15449)
推荐(0)
2016年4月22日
摘要:
严格说,隐写术并不是加密方法,但是隐写术有时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奇效。 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隐写术: 1、藏头诗 类似的办法在各种语言体系中均有出现 2、字符标记 选择一些印刷字母或打印机打出的文本,用铅笔在其上书写一遍,这些标记需要做到在一般场合下辨认不出,除非将纸张按某个角度对着光亮看。 3、不可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22 09:07
block2016
阅读(1427)
推荐(0)
摘要:
转轮机是古典加密方法的集大成者,二战时轴心国普遍应用了该技术,可惜惨遭盟军攻破,德日还蒙在鼓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最终的战局。 转轮机的原理概括起来就是循环置换的多表代换技术,尤其是多筒转轮机,可重复使用数以万计的字母替换表。 以三筒转轮机为例: 有三个可以独立旋转的圆筒,每个圆筒内部有26个输入引脚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22 08:48
block2016
阅读(6750)
推荐(0)
摘要:
一、栅栏技术 按照对角线的顺序写入明文,而按行的顺序读出作为密文。 如,用深度为2的栅栏技术加密“meet me after the togo party”,可写为 m e m a t r h t g p r y e t e f e t e o o a t 加密后是 mematrhtgpryetef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22 08:27
block2016
阅读(3419)
推荐(0)
2016年4月21日
摘要:
一、凯撒密码 已知最早的密码,将字母表的每个字母用之后的第3个字母来代换(循环代换)。 由于以下三个特征导致可以轻易被穷举攻击分析方法破解。 1、已知加密和解密算法;2、密钥空间过小;3、明文所用语言已知,且意义易于识别。 为改善密钥空间过小的问题,便发展成单表代换密码。 二、单表代换密码 允许字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21 21:04
block2016
阅读(5997)
推荐(0)
摘要:
作者:顾凌峰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24915/answer/85854651来源:知乎 这里我们首先假设通信双方,Sharon和Christopher已经完成了秘钥交换,秘钥k是双方已知的,开始进行如下通信:<img src=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21 19:52
block2016
阅读(1170)
推荐(0)
2016年4月6日
摘要:
一、指针是什么 在C++中,一个变量的地址称为该变量的“指针”,指针也是一种数据,它当然可以被存在一个内存单元中。如果定义一个变量专门用来存放另一个变量的地址,则它就是一个指针变量。指针变量的值就是指针。 二、指针怎么用 指针的定义、赋值以及两种操作符*和&,其中赋值和操作符的运用遵循类型一致原则就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06 20:30
block2016
阅读(250)
推荐(0)
摘要:
TED视频地址:http://open.163.com/movie/2016/1/B/T/MBAM75U2S_MBB7LQSBT.html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超过70年的研究,研究两组人群的人生轨迹,从中探索幸福的奥秘。一组是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另外一组是波士顿贫民窟的孩子。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4-06 11:30
block2016
阅读(363)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