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黑客破解Google视频播放器

修改后的播放器可以播放任何服务器上的视频 本报综合报道 因破译DVD电影版权保护密码软件而一举成名的挪威少年黑客约恩·约翰森日前宣布,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破译了Google公司新出的视频播放器。 Google成果一天之内被推翻 Google视频播放器是由Google公司推出的用以查看Google视频搜索结果的工具。它目前已推出第二代官方测试版本,大约1兆大小,基于VLC播放器开发,不会与其他播放器产生干扰。播放器只能通过IE或“火狐狸”浏览器在Google的视频搜索网站上使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Google公司限制播放器的功能表明,它无意与微软公司及里尔网络公司出品的多媒体播放器相竞争。自Google宣布这款视频播放器数小时之后,该公司股票突破了300美元的新纪录。 正当Google管理层为此深感欣慰之际,约翰森28日称自己一天之内就将该播放器破解,并在名为“起诉我吧”的个人网站上发布了一段补丁程序,称其可以解除Google对这款视频播放器的限制,它现在可以播放任何服务器上的视频。 Google称修改后的版本存在安全漏洞 有专业人士表示,约翰森的这次“杰作”难度不大,破坏力有限。因为Google已将播放器的源代码公布在网站上。 而且,这次修改并没有破解视频加密技术,只是让用户可以观看别家网站上的视频。Google发言人纳特·泰勒在一项声明中表示,“这次针对Google源代码公开的视频播放器的修改丝毫没有对获取Google视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构成威胁”。 此外,他还建议用户不要安装修改后的版本,因为“它可能会在用户电脑上造成安全漏洞,干扰电脑对Google视频的正常访问”。 视点 少年黑客成为一种流行 当 15岁安静温和的男孩约翰森第一次引发世界地震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这一批年轻黑客带来的问题。几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一部名为《黑客日记:少年黑客的心 声》书中,一名记者丹·沃尔顿探讨了在美国青少年中日益流行的休闲方式———计算机黑客行动以及篡改网页日益普及的问题。 在书中他写道: “计算机黑客行为正在逐渐成为美国青少年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虽然现在这种现象刚刚开始,但也许不久,这种娱乐方式将如同学校暴力事件一样成为另一个对青 少年成长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书中,他指出: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的是,少年黑客们并不都是对凡事漠不关心的黑客朋克一族。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少年 黑客的精神和心理与普通孩子并无不同之处。也许他们正是那个从未引起你注意的邻家男孩。而他们选择黑客行为更多地与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有关。 国 际网络安全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指出,“黑客行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少年黑客越来越多,低龄化已成为计算机犯罪的突出特点。黑客行为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供 那些超级网虫们娱乐休闲的新方式。一方面可以用来炫耀他们的技能,二来他们能够从破坏中获得巨大的快感。仅从这两点来看,这和别的休闲方式并无本质区 别。” 美国一些青少年行为专家认为:黑客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技术魔力、创造性、投入与奉献感以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反叛以及与社会的疏离,都是黑客行为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人物 让电影业恐慌的少年 本 报综合报道21岁的约翰森是挪威乡下一个勤劳朴实的邮差之子。鼻子上架着金丝眼镜,脸颊上也还分布着几颗青春豆。他对于自己在世界范围内“黑客兄弟会”里 享有的威名颇感厌倦,而那些称他为“挪威电脑天才少年”的报导更令他嗤笑不已。“天才?”他不屑地说,“我认识至少十个人在和我一样的环境里能写出同样的 程序来。” 乡下孩子写出“小魔怪” 约翰森的成名之作是15岁那年编写的“DeCSS”软件。这种名为“DeCSS”的程 序能够将一部DVD影片复制到你的计算机硬盘上,使你无须购置一台DVD放映机。它还可以将这些影片上传到互联网上,随着网络带宽的日渐增加,从网上下载 一部DVD电影将变得越来越迅速。而约翰森写这个程序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这个孩子只想拿它来解决自己用Linux操作系统看不到DVD影片的小小麻烦。 1999年10月,当他将这个57K的“小魔怪”上传到互联网后,立即引发了一场全球性地震。好莱坞制片商的震怒、无数的法律纠纷、众多的同道者的游行请愿,这一切都是约翰森始料不及的。 美国电影业执着上诉 对 于好莱坞的制片厂来说,让这样的程序在互联网上四处流行,随意下载,无异于将自家的门钥匙拱手让给随便哪个人。一批为美国电影协会工作的电脑专家们于是开 始在网络空间里巡查,防范任何可能侵害电影大亨们知识产权的地下图谋。而在约翰森的家乡,挪威当局在接到美国电影业侵权的诉颂后,也开始对约翰森进行调 查。2000年1月24日,调查人员将这个年轻人连同他的计算机和手机一起带到了当地的警察局,并讯问了他六、七个小时。约翰森坚持说他之所以编写这个程 序只是为了在自家的电脑上看DVD电影,毫无复制和传播这些影片的意图。但美国电影协会的人士却认为这些黑客绝非如此心态单纯。 继续黑客生涯 在经过几年的审判与上诉,约翰森最终被判无罪。而这个轰轰烈烈的案子却使他成了在全球电脑黑客界的青春偶像。美国的一些黑客为他举行了多次的示威游行,他们高举他的大幅照片,声言他的言论自由遭到了非法的压制。 一 位替黑客们辩护的“电子边疆基金会”律师罗宾·格罗斯如此评价约翰森:“他不仅拥有高超的黑客技术,更因为勇于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而受到黑客界的普遍尊 重。”尽管惹了不少麻烦,但约翰森仍然没有放弃他的黑客生涯。他多次发布程序,破解苹果计算机公司iTunes软件上的禁止拷贝技术。去年8月,他又破解 了苹果网站AirPortExpress无线基站的程序。AirPort Exress是一种无线网络连接产品,它可以令用户无须连接电脑,直接用播放器听到从i鄄Tunes苹果网站音乐商店下载的歌曲。 约翰森的名声为他赢得了在电脑行业工作的机会,他已经退学,着手为一家挪威的软件开发公司设计新的程序。 他的父亲波尔还在拿这起乱糟糟的事件打趣:“也许好莱坞会出个好价钱,把我儿子乔的这段故事买下来?”那将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背景 黑客事件 黑客的身影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最早的黑客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几个青少年,他们用破坏新注册的电话系统的行为挑战权威。以下是近几十年来黑客们的忙碌身影。 60年代 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大学电脑设施———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黑客初显身手的舞台。最初,“黑客”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那些尽力挖掘计算机程序的最大潜力的电脑精英。 70年代 雅皮士社会运动发起了青年国际阵营联盟技术协助计划来帮助电话黑客进行免费的长途通话。 80年代 美 国联邦调查局首次逮捕了6名少年黑客,他们因其所居住的地区密尔沃基电话区号是414,而被人称作“414黑客”。这6名少年黑客被控侵入60多台电脑, 其中包括斯洛恩-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最后,一名黑客因其所作证词而豁免无罪,另外5人被判缓刑。 艾里克·科力在纽约创办黑客杂志《2600:黑客季刊》。该杂志立即成为黑客交换信息的重要场所。 17岁的高中缀学生赫尔伯特·齐恩承认侵入美国电话电报位于新泽西州贝特敏斯特市的电脑网络。齐恩是美国1986年“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生效后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90年代 “末日军团”(美国南方的一个黑客组织)的4名成员因盗窃南方贝尔公司的911紧急电话网络的技术秘密而被逮捕。4名黑客中有3人被判有罪。 同年,联邦特工处在14个城市发动“阳光罪恶行动”对黑客实施严打。 “欺骗大师”(纽约市一个少年黑客组织)因入侵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和TRW公司及国家安全局的计算机系统而被判有罪。警方在这起案件中使用了窃听装置。 俄罗斯黑客列文(30岁)在英国被捕。他被控用笔记本电脑从纽约花旗银行非法转移至少37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由他和他的同党控制的账户。列文后来被引渡到美国,被判处3年监禁和归还花旗银行24万美元。 21世纪初 在三天的时间里,黑客使美国数家顶级互联网站———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CNN———陷入瘫痪。黑客使用了一种称作“拒绝服务式”的攻击手段,即用大量无用信息阻塞网站的服务器,使其不能提供正常服务。
posted @ 2012-07-15 21:52  adodo1  Views(374)  Comments(0Edit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