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Python test

Python凡人笔记 -- 测试优先

 

    竹风看的第一本有关Python的书是《Dive Into Python》(简称DIP),本人觉得这本书写得是相当不错的(当然竹风无意卷入关于这本书是好是坏的争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和学习方式就好)。读《DIP》的时候,竹风对HTML和XML是一窍不通(当然现在也只是会点基本的),所以这两章是看得云里雾里的。当然也有给竹风带来震撼的章节,比如“单元测试”和“测试优先编程”。

    《DIP》中给出了一个罗马数字的程序例子,里面用到了Python中的unittest模块,这段时间竹风看了下Python 2.7的文档,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做一个简单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当然,如果错误,是竹风学艺不精,欢迎大家的指正和讨论^_^。

    参考资料:《Dive Into Python》  Mark Pilgrim  第13章.单元测试    第14章.测试优先编程 (强力推荐读一下,里面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很值得了解)
                  《ActivePython Documentation》  这个是在windows上安装 ActiveState ActivePython 2.7 附带的

    一、简单的例子

    竹风琢磨着,程序员最好的交流就是用代码了,“翠花,上代码~~”

复制代码
 1 #!/usr/bin/env python
 2  #coding: utf-8
 3  
 4  import random
 5  import unittest    #首先将 unittest 模块导入
 6  
 7  class TestSequenceFunctions(unittest.TestCase):    #继承了TestCase
 8  
 9      def setUp(self):    #初始化函数,生成10个元素的列表
10          self.seq = range(10)
11  
12      def test_shuffle(self):
13          #测试shuffled操作是否会丢失元素
14          random.shuffle(self.seq)
15          self.seq.sort()
16          self.assertEqual(self.seq, range(10))    #用到了一个判断相等的断言
17  
18          #如果传入一个不可变的对象,比如元组,应抛出一个异常
19          self.assertRaises(TypeError, random.shuffle, (1,2,3))
20  
21      def test_choice(self):
22          #测试choice操作返回的值是否属于seq
23          element = random.choice(self.seq)
24          self.assertTrue(element in self.seq)    #用到了一个判断值为真的断言
25  
26      def test_sample(self):
27          #测试sample操作返回的结果是否属于seq
28          self.assertRaises(    #当传入的参数有误时,应抛出一个异常
29              ValueError, random.sample, self.seq, 20
30          )
31          for element in random.sample(self.seq, 5):
32              self.assertTrue(element in self.seq)    #用到了一个判断值为真的断言
33  
34  if __name__ == '__main__':
35      unittest.main()
复制代码

    竹风在文档的例子上稍微加了点注释,这个例子对各位园友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了。如果使用的是Python 2.7的话,还可以将28-30行修改为:

1         with self.assertRaises(ValueError):
2             random.sample(self.seq, 20)

    运行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1 $ python TestSequenceFuncions.py
2 ...
3 ----------------------------------------------------------------------
4 Ran 3 tests in 0.000s
5 
6 OK

    如果想看稍微详细点的测试信息,可以将最后一行 “unittest.main()” 修改如下:

    suite = unittest.TestLoader().loadTestsFromTestCase(TestSequenceFunctions)
    unittest.TextTestRunner(verbosity=2).run(suite)

    这时候输出信息就会稍微详细一点:

复制代码
$ python TestSequenceFuncions.py
test_choice (__main__.TestSequenceFunctions) ... ok
test_sample (__main__.TestSequenceFunctions) ... ok
test_shuffle (__main__.TestSequenceFunctions) ... ok

----------------------------------------------------------------------
Ran 3 tests in 0.000s

OK
复制代码

    如果还觉得不够详细,那么可以在命令行上加 -v 选项:

$ python -v TestSequenceFuncions.py

不过这个输出到屏幕的信息已经达到刷屏的程度了。。。大家还是慎用。。。


    二、测试的顺序与命名规范

    不知道各位园友注意到了没有,测试的顺序是跟class里面定义的def的顺序无关的。
在class的定义顺序是:(test_shuffle,test_choice,test_sample);
而实际测试的时候是:(test_choice,test_sample,test_shuffle);
根据竹风的个人经验,测试的顺序应该是在去掉 “test_” 前缀后,按照字母顺序排序。
    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是,需要测试的 def 需要以 “test_” 为前缀。针对这点,我们可以写一个 “make_test_data” 的函数准备测试数据,再写一个 “clean_test_data” 的函数清理测试数据。
    PS:根据《DIP》里面提到关于测试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每个测试用例只回答一个问题。
    二、每个测试用例必须可以与其他测试用例隔离工作,每个测试用例是一个“孤岛”。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的确应该与定义他们的顺序无关的

    三、初始化(setUp)和清理工作(tearDown

    如果竹风用“make_test_data”来创建测试数据,竹风的基友用的是"create_test_data",一千个程序员可能就带来一千种命名方式,这五花八门的函数名字可就真的让人头疼了。
    根据Python里“import this”的精神,应该会有专门的函数来执行初始化或者清理工作的。也的确有这两个函数,setUp 与 tearDown 分别负责 初始化 和 清理 工作。
    setUp函数总是第一个调用,而tearDown函数则总是在最后一个调用。现在函数调用的顺序也大概理清楚了:setUp --> test_* --> tearDown。

    四、常用的断言方法(assert methods)

    最后水一下几个常用的断言。
    assertEqual(first, second, msg=None)
    assertNotEqual(first, second, msg=None)
    判断first和second是否相等(不等),msg为测试失败时给出的信息。msg一般使用默认值就行


    assertTrue(expr, msg=None)
    assertFalse(expr, msg=None)
    判断expr的值是否为真(假),msg为测试失败时给出的信息。


    assertRaises(exception, callable, *args, **kwds)    #参数魔法里面有提到过的哦
    assertRaises(exception)
    判断是否抛出一个异常,*args和 **kwds 为调用 callable 需要传的参数,注意这里callable的传参数方式。可参照上面的例子。

    到这里竹风这个简单的分享也结束了,用上面的这些内容,写个简单的测试用例问题应该不大了。
    测试个人感觉上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竹风也只是刚接触。
    建议有兴趣的园友看一下《DIP》的13、14章,当然也可以看下Python的文档。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_^

 

 

Python简史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Python是我喜欢的语言,简洁,优美,容易使用。前两天,我很激昂向朋友宣传Python的好处。

听过之后,朋友问我:好吧,我承认Python不错,但它为什么叫Python呢?

我不是很确定:呃,似乎是一个电视剧的名字。

朋友又问:那你说的Guido是美国人么? (Guido von Rossum,Python的作者)

我再次不是很确定:他从google换到Dropbox工作,但他的名字像是荷兰人的 (有一个von在中间)。

 

所以,后面我花了些时间调查Python的历史。这是很好的学习。我看到了Python中许多功能的来源和Python的设计理念,比如哪些功能是历史遗留,哪些功能是重复,如何增加功能…… 而且,Python也是开源(open source)运动的一个成功案例。从Python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一窥开源开发的理念和成就。

这也可以作为我写的Python快速教程的序篇。

 

Python的起源

Python的作者,Guido von Rossum,确实是荷兰人。1982年,Guido从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获得了数学和计算机硕士学位。然而,尽管他算得上是一位数学家,但他更加享受计算机带来的乐趣。用他的话说,尽管拥有数学和计算机双料资质,他总趋向于做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并热衷于做任何和编程相关的活儿。

Guido von Rossum

在那个时候,他接触并使用过诸如Pascal、C、 Fortran等语言。这些语言的基本设计原则是让机器能更快运行。在80年代,虽然IBM和苹果已经掀起了个人电脑浪潮,但这些个人电脑的配置很低 (在今天看来)。比如早期的Macintosh,只有8MHz的CPU主频和128KB的RAM,一个大的数组就能占满内存。所有的编译器的核心是做优化,以便让程序能够运行。为了增进效率,语言也迫使程序员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以便能写出更符合机器口味的程序。在那个时代,程序员恨不得用手榨取计算机每一寸的能力。有人甚至认为C语言的指针是在浪费内存。至于动态类型,内存自动管理,面向对象…… 别想了,那会让你的电脑陷入瘫痪。

 

然而,这种思考方式让Guido感到苦恼。Guido知道如何用C语言写出一个功能,但整个编写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即使他已经准确的知道了如何实现)。他的另一个选择是shell。Bourne Shell作为UNIX系统的解释器(interpreter)已经长期存在。UNIX的管理员们常常用shell去写一些简单的脚本,以进行一些系统维护的工作,比如定期备份、文件系统管理等等。shell可以像胶水一样,将UNIX下的许多功能连接在一起。许多C语言下上百行的程序,在shell下只用几行就可以完成。然而,shell的本质是调用命令。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语言。比如说,shell没有数值型的数据类型,加法运算都很复杂。总之,shell不能全面的调动计算机的功能。

(关于shell,你可以参考Linux架构Linux命令行与命令)

 

Guido希望有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能够像C语言那样,能够全面调用计算机的功能接口,又可以像shell那样,可以轻松的编程。ABC语言让Guido看到希望。ABC是由荷兰的CWI (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 数学和计算机研究所)开发的。Guido在CWI工作,并参与到ABC语言的开发。ABC语言以教学为目的。与当时的大部分语言不同,ABC语言的目标是“让用户感觉更好”。ABC语言希望让语言变得容易阅读,容易使用,容易记忆,容易学习,并以此来激发人们学习编程的兴趣。比如下面是一段来自Wikipedia的ABC程序,这个程序用于统计文本中出现的词(word)的总数:

复制代码
HOW TO RETURN words document:
   PUT {} IN collection
   FOR line IN document:
      FOR word IN split line:
         IF word not.in collection:
            INSERT word IN collection
   RETURN collection
复制代码

HOW TO用于定义一个函数。一个Python程序员应该很容易理解这段程序。ABC语言使用冒号(:)和缩进来表示程序块(C语言使用{}来表示程序块)。行尾没有分号。for和if结构中也没有括号()。如果将HOW TO改为def,将PUT行改为collection = [],将INSERT行改为collection.append(word),这就几乎是一个标准的Python函数。上面的函数读起来就像一段自然的文字。

 

尽管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可读性和易用性,ABC语言最终没有流行起来。在当时,ABC语言编译器需要比较高配置的电脑才能运行。而这些电脑的使用者通常精通计算机,他们更多考虑程序的效率,而非它的学习难度。除了硬件上的困难外,ABC语言的设计也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

  • 可拓展性差。ABC语言不是模块化语言。如果想在ABC语言中增加功能,比如对图形化的支持,就必须改动很多地方。
  • 不能直接进行IO。ABC语言不能直接操作文件系统。尽管你可以通过诸如文本流的方式导入数据,但ABC无法直接读写文件。输入输出的困难对于计算机语言来说是致命的。你能想像一个打不开车门的跑车么?
  • 过度革新。ABC用自然语言的方式来表达程序的意义,比如上面程序中的HOW TO (如何)。然而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更习惯用function或者define来定义一个函数。同样,程序员也习惯了用等号(=)来分配变量。这尽管让ABC语言显得特别,但实际上增加了程序员的学习难度 (程序员大都掌握不止一种语言)。
  • 传播困难。ABC编译器很大,必须被保存在磁带(tape)上。当时Guido在访问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个大磁带来给别人安装ABC编译器。 这样,ABC语言就很难快速传播。

IBM tape drive:读写磁带

 

1989年,为了打发圣诞节假期,Guido开始写Python语言的编译/解释器。Python来自Guido所挚爱的电视剧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 (BBC1960-1970年代播放的室内情景幽默剧,以当时的英国生活为素材)。他希望这个新的叫做Python的语言,能实现他的理念(一种C和shell之间,功能全面,易学易用,可拓展的语言)。Guido作为一个语言设计爱好者,已经有过设计语言的(不很成功)的尝试。这一次,也不过是一次纯粹的hacking行为。

 

Python的诞生

1991年,第一个Python编译器(同时也是解释器)诞生。它是用C语言实现的,并能够调用C库(.so文件)。从一出生,Python已经具有了:类(class),函数(function),异常处理(exception),包括表(list)和词典(dictionary)在内的核心数据类型,以及模块(module)为基础的拓展系统。

最初的Python logo: 由Guido的兄弟Just von Rossum设计

Python语法很多来自C,但又受到ABC语言的强烈影响。来自ABC语言的一些规定直到今天还富有争议,比如强制缩进。但这些语法规定让Python易读。另一方面,Python聪明的选择服从一些惯例(特别是C语言的惯例)。比如使用等号赋值,使用def来定义函数。Guido认为,如果“常识”上确立的东西,没有必要过度纠结。

Python从一开始就特别在意可拓展性(extensibility)。Python可以在多个层次上拓展。从高层上,你可以引入.py文件。在底层,你可以引用C语言的库。Python程序员可以快速的使用Python写.py文件作为拓展模块。但当性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时,Python程序员可以深入底层,写C程序,编译为.so文件引入到Python中使用。Python就好像是使用钢构建房一样,先规定好大的框架。而程序员可以在此框架下相当自由的拓展或更改。

最初的Python完全由Guido本人开发。Python得到Guido同事的欢迎。他们迅速的反馈使用意见,并参与到Python的改进。Guido和一些同事构成Python的核心团队。他们将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于hack Python (也包括工作时间,因为他们将Python用于工作)。随后,Python拓展到CWI之外。Python将许多机器层面上的细节隐藏,交给编译器处理,并凸显出逻辑层面的编程思考。Python程序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程序的逻辑,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细节 (Guido有一件T恤,写着:人生苦短,我用Python)。这一特征吸引了广大的程序员。Python开始流行。

 

我们不得不暂停我们的Python时间,转而看一看这时的计算机概况。199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Intel发布了486处理器,windows发布window 3.0开始的一系列视窗系统。计算机的性能大大提高。程序员开始关注计算机的易用性  (比如图形化界面)。

Windows 3.0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软件的世界也开始随之改变。硬件足以满足许多个人电脑的需要。硬件厂商甚至渴望高需求软件的出现,以带动硬件的更新换代。C++和Java相继流行。C++和Java提供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范式,以及丰富的对象库。在牺牲了一定的性能的代价下,C++和Java大大提高了程序的产量。语言的易用性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记得,ABC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硬件的性能限制。从这方面说,Python要比ABC幸运许多。

另一个悄然发生的改变是Internet。1990年代还是个人电脑的时代,windows和Intel挟PC以令天下,盛极一时。尽管Internet为主体的信息革命尚未到来,但许多程序员以及资深计算机用户已经在频繁使用Internet进行交流 (包括email和newsgroup)。Internet让信息交流成本大大下降。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模式开始流行:开源 (open source)。程序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软件开发,并开放源代码。1991年,Linus在comp.os.minix新闻组上发布了Linux内核源代码,吸引大批hacker的加入。Linux和GNU相互合作,最终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源平台。

 

硬件性能不是瓶颈,Python又容易使用,所以许多人开始转向Python。Guido维护了一个maillist,Python用户就通过邮件进行交流。Python用户来自许多领域,有不同的背景,对Python也有不同的需求。Python相当的开放,又容易拓展,所以当用户不满足于现有功能,很容易对Python进行拓展或改造。随后,这些用户将改动发给Guido,并由Guido决定是否将新的特征加入到Python或者标准库中。如果代码能被纳入Python自身或者标准库,这将极大的荣誉。Python自身也因此变得更好。

(Guido不得不作出许多决定,这也是他被称为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的原因)

Python被称为“Battery Included”,是说它以及其标准库的功能强大。这些是整个社区的贡献。Python的开发者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将不同领域的优点带给Python。比如Python标准库中的正则表达(regular expression)是参考Perl,而lambda, map, filter, reduce函数参考Lisp。Python本身的一些功能以及大部分的标准库来自于社区。Python的社区不断扩大,进而拥有了自己的newsgroup,网站(python.org),以及基金 (Python Software Foundation)。从Python 2.0开始,Python也从maillist的开发方式,转为完全开源的开发方式。社区气氛已经形成,工作被整个社区分担,Python也获得了更加高速的发展。

(由于Guido享有绝对的仲裁权,所以在Python早期maillist的开发时代,不少爱好者相当担心Guido的生命。他们甚至作出假设:如果Guido挂了的话,Python会怎样。见If Guido was hit by a bus)

到今天,Python的框架已经确立。Python语言以对象为核心组织代码(Everything is object),支持多种编程范式(multi-paradigm),采用动态类型(dynamic typing),自动进行内存回收(garbage collection)。Python支持解释运行(interpret),并能调用C库进行拓展。Python有强大的标准库 (battery included)。由于标准库的体系已经稳定,所以Python的生态系统开始拓展到第三方包。这些包,如Django, web.py, wxpython, numpy, matplotlib,PIL,将Python升级成了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

 

今天Python已经进入到3.0的时代。由于Python 3.0向后不兼容,所以从2.0到3.0的过渡并不容易。另一方面,Python的性能依然值得改进,Python的运算性能低于C++和Java(见Google的讨论)。Python依然是一个在发展中的语言。我期待看到Python的未来。

 

Python启示录

Python崇尚优美、清晰、简单,是一个优秀并广泛使用的语言 (TIOBE语言排行第八,Google的第三大开发语言,Dropbox的基础语言,豆瓣的服务器语言)。这个世界并不缺乏优秀的语言,但Python的发展史作为一个代表,带给我许多启示。

在Python的开发过程中,社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Guido自认为自己不是全能型的程序员,所以他只负责制订框架。如果问题太复杂,他会选择绕过去,也就是cut the corner。这些问题最终由社区中的其他人解决。社区中的人才是异常丰富的,就连创建网站,筹集基金这样与开发稍远的事情,也有人乐意于处理。如今的项目开发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合作以及开放的心态成为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

Python从其他语言中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已经进入历史的ABC,还是依然在使用的C和Perl,以及许多没有列出的其他语言。可以说,Python的成功代表了它所有借鉴的语言的成功。同样,Ruby借鉴了Python,它的成功也代表了Python某些方面的成功。每个语言都是混合体,都有它优秀的地方,但也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同时,一个语言“好与不好”的评判,往往受制于平台、硬件、时代等等外部原因。程序员经历过许多语言之争。我想,为什么不以开放的心态和客观的分析,去区分一下每个语言的具体优点缺点,去区分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说不定哪一天发现,我不喜欢的某个语言中,正包含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无论Python未来的命运如何,Python的历史已经是本很有趣的小说。

 

如果你因为本文对Python产生了兴趣,欢迎阅读我的Python快速教程

 

本文主要参考:

Guido在Dropbox所做演讲 (正在上传)

python.org中文档

Wikipedia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标签: Python
 
 
posted on 2013-02-06 17:45  HackerVirus  阅读(56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