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结构篇:9.5.1)零缺陷概念与设计

本章目的:了解零缺陷,思考其对设计的影响。

 

1.什么是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简称ZD。亦称“缺点预防”,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是以抛弃“缺点难免论”,树立“无缺点”的哲学观念为指导,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

零缺点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在美国,许多公司常将相当于总营业领的15%到20%的费用用在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售后服务、退货处理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上,所以真正浪费的原因是质量低劣。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以避免。

 

1.1 作者的零缺陷看法

从作者的角度看,零缺陷的真正定义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核心是:防错。

零缺陷不是强迫症,所以方法很重要。一个设计上的防错比让工人认真检测一百遍还好。提零缺陷不如提防错。

但现时期,并非所有的的机械行业都需要这个,因为设计前期非常花时间。所以很多公司的理念(特别是初创公司)不能认同。如果公司急需一个风投样品,那么这样方法是否需要运用,机械设计工程师需要很好地衡量。

从零缺陷的定义也可以看出,“等出问题再解决”这句话是典型的舍弃质量的概念。但这个在现实中却常常遇到!

现在各个国家:日、德、美等对于零缺陷的看法似乎很不相同,对于精益和6西格玛的概念也不一样,这里先给自己注明一下,后期来更改。 

 

2.零缺陷质量管理有如下三个要点

(1)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陷,合格品率是“容许错误存在”的体现;

(2)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事后补救是非常昂贵的;

(3)提高质量的良方是事先预防,不是事后检验。

 

3.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大体可概括为:基于宗旨和目标,通过对经营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 零"。其具体要求是:
①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道环节传送有缺陷的决策、信息、物资、技术或零部件,企业不得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有缺陷的产品与服务;

②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和规范,按规定程序实施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不允许存在失控的漏洞;

③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必须有对产品或工作差错的事先防范和事中修正的措施,保证差错不延续并提前消除;

④在全部要素管理中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管理者,以零缺陷的主体行为保证产品、工作和企业经营的零缺陷;

⑤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根据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实现动态平衡,保证管理系统对市场和企业发展有最佳的适应性和最优的应变性。

 

4.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步骤

  把零缺点管理的哲学观念贯彻到企业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掌握它的实质,树立“不犯错误”的决心,并积极地向上级提出建议,就必须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实施。实施零缺陷管理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⑴ 建立推行零缺陷管理的组织。事情的推行都需要组织的保证,通过建立组织,可以动员和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地投入零缺点管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的自觉性;也可以对每一个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统计分析,不断进行经验的交流等。公司的最高管理者要亲自参加,表明决心,做出表率;要任命相应的领导人.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教育和训练员工。
  ⑵确定零缺陷管理的目标。确定零缺陷小组(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包括确定目标项目、评价标准和目标值。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将小组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公布,注意心理影响。
  ⑶进行绩效评价。小组确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由小组自己评议,为此应明确小组的职责与权限。
  ⑷建立相应的提案制度。直接工作人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原因,如设备、工具、图纸等问题,可向组长指出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也可附上与此有关的改进方案。组长要同提案人一起进行研究和处理。
  ⑸建立表彰制度。无缺点管理不是斥责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不是指出人们有多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向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就增强了职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进行“超级检验”是远远不够的,那是一种既昂贵又不切实际的做法,必须用超乎寻常的检查水准才能维持它。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防患于未然。零缺点通过向员工揭示管理阶层的期望,使领导者的心愿一清二楚地表达出来,员工再按照主管们的心愿去做事,从而达到改进质量的目的。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实施零缺点计划后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每花费1 美元,可降低成本170美元。日本电气股份公司由于开展无缺点运动,仅1965年5月至12月间,成本就降低了1亿日元以上,而直接用于零缺点运动的费用为60万日元,表扬费用120万日元.两项合计仅180万日元。开展零缺点运动的效益还表现在:提高产品的可取性,减少废次品和返修、检验等费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无误地进行工作的动机;保证交货日期,增强用户信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等等。

 

5.零缺陷概念的产生 

    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Crosbyism)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Materials Inc.)的奥兰多事业部,又称零缺点。1962 年该公司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确保质量”与“按期交货”的矛盾,首先在制造部门实施零缺点计划,获得了成功。第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零缺点计划,并增加了消除错误原因建议这一重要内容,从而使无缺点计划更加完善。1964年初,美国国防部正式要求军工系统的企业普遍采用零缺点计划,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相继实施零缺点计划。1965年5月,日本电气股份公司首先在日本开展了零缺陷管理,称为零缺陷运动。日本一协会还专门向美国派遣了“零缺点计划”考察团,并组织了推进零缺点计划研究会。仅一年多的时间。在日本开展零缺点运动的公司就有100多家。

 

5.1由来:菲利浦·克劳斯比与“零缺陷”

  全世界公认的“零缺陷之父”—克劳斯比原来只是个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获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以维持生活所需,克劳斯比乘着美国制造业兴起的浪潮,找到了一份质检员的工作。由于他具有医学背景,因此能够从医学的角度看待质量检验这项工作,他发现,质检员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死后验尸”,并不能提高质量。在医生看来:只有加强预防,才能够避免病人得病。
  克劳斯比结婚后,转到一家著名的阿尔伯特男士专卖店当了一名兼职员工。在此期间,克劳斯比抓住了现代管理的核心:应用客户化的思维。只有应用客户化的思维,了解客户的需要,才能够让客户回头。
  后来,克劳斯比先生来到了著名的马丁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他发现,大家做件事情的时候都不愿意第一次就做对,总是要修修补补。例如,公司在制作招标书的时候,总是会制定一个返工期。因为按照可接受的质量体系的比例,总是有一些工作需要返工。在可接受的质量体系中,迟到五分钟不算迟到。很多公司有这样的制度:一个人一个月的病假不能超过三天,甚至规定有1%的死伤率。也就是说死伤几个是正常的,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出现这种荒谬现象的原因是,大家逐渐接受了“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的思想。克劳斯比意识到:事情需要第一次就做对,决不允许有错误,避免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双重标准。这就是零缺陷管理的心态。
  由于个人在机构中的地位太低,没有高层的支持就无法打破双重标准。为此,克劳斯比退出了公司,进入了国际电报电话(ICQ)公司的高层,担任质量副总裁。到了高层之后,克劳斯比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控制、什么叫管理。
  因此,零缺陷概念的产生得益于预防概念的采用,得益于一种客户化的思维,得益于过程的概念,得益于企业家创新、勇于止境的精神和勇于向现实挑战的勇气,得益于高层的战略思维。没有零缺陷的精神与思维,绝不可能有质量管理。196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将克劳斯比的零缺陷概念全部推广到GE、波音,以及日本的NEC等公司。这样,零缺陷的概念逐步得到了认可和推广,美国在1988年设立了克劳斯比质量奖,1992年设立的欧洲质量奖的核心框架体制亦是克劳斯比质量奖。

 

posted @ 2017-08-26 15:16  mdmodule  阅读(16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