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314 性能监控级别步骤 2013-7-8

笔记314 性能监控级别步骤 2013-7-8

 1 --性能监控级别步骤 2013-7-8
 2 --1、识别瓶颈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例如,资源不足,需要添加或升级硬件;
 3 --工作负荷在同类资源之间分布不均匀,例如,一个磁盘被独占;资源发生故障;
 4 --资源配置不正确等
 5 
 6 --可能存在瓶颈以及对系统的影响
 7 --可能的瓶颈方面                    对服务器的影响
 8 --内存使用              分配内存不足或SQLSERVER使用内存不足导致性能下降
 9 --CPU使用率             长期的高CPU使用率可能表明TSQL查询需要优化或CPU需要升级
10 --磁盘输入/输出I/O      可以优化TSQL查询以减少不必要的I/O(例如:使用索引)
11 --用户连接              可能有太多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从而导致性能下降
12 --阻塞锁                应用程序设计不合理阻塞妨碍并发,带来更长的响应时间
13 
14 --2、监控级别
15 --SQLSERVER提供了多种性能监控工具,可以使用他们来仔细检查性能的不同方面,以
16 --不同的细致程度帮助用户确定故障区域,逐级逐步找到影响性能的最大因素
17 --(1)系统级监控
18 --应当首先查看系统级信息,确认系统资源(硬件)、网络体系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可以使用
19 --Windows应用程序日志,Windows系统监视器进行监控
20 
21 --(2)数据库级监控
22 --在进行系统监控后,还需要监控数据库活动。使用SSMS中的活动监视器、SQLSERVER事件探查器
23 --和系统存储过程监控锁、用户连接数目
24 
25 --(3)客户端应用程序监控
26 --最后,仔细检查和评估特定的查询的性能。使用SQL profiler 和系统视图检查对索引
27 --的使用情况、查询所需CPU时间和磁盘I/O操作
28 
29 --3、建立性能基线
30 --当确定了性能监控中所涉及的资源、负载和目标后,开始进行监控,并建立性能基线
31 --与当前服务器性能进行比较。性能基线是一个保证系统正常操作性能范围值,达到
32 --或超过这个范围,系统性能可能会显著下降。应该对接近或超过性能基线的数字做进一步调查
33 --找出原因
34 
35 --监控的周期是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两天。其中应该包括数据库活动的峰值时间和非峰值时间,
36 --数据查询和批处理命令的响应时间、数据库备份和还原所需时间
37 
38 --建立服务器性能基线后,将基线统计与当前服务器性能进行比较。对高于或远低于基线的数字
39 --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他们可能表明有需要调整或重新配置的区域。例如,执行一组查询的时间增加,
40 --检查这些查询以确定能否重新编写他们,或者是否添加统计信息或索引
41 
42 --4、确认用户活动
43 --监视用户活动有助于确定趋势,例如,用户运行的事务类型,运行的低效即席查询的数量和占用
44 --资源最多的事务类型。若要收集有关用户的统计信息,请使用SQLSERVER PROFILER 或系统监视器
45 --SSMS活动监视器用于对SQLSERVER进行即席监视,从而确定用户在系统中的活动
46 
47 --5、隔离性能问题
48 --通常同时使用多个SQLSERVER或Windows工具比一次只用一个工具隔离数据库性能问题更有效。
49 --例如,图形执行计划功能(也称为“显示计划”)可以迅速识别单个查询中的死锁。然而,
50 --如果同时使用SQLSERVER和Windows的监视功能,将更容易识别某些其他性能问题
51 
52 --通过对这些工具的灵活运用进行逐个性能问题的排查,而不是同时开启SQL PROFILER 和Windows性能监视器

 

posted @ 2013-08-04 21:38  桦仔  阅读(4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