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之对象适配器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

与类的适配器模式一样,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把被适配的类的API转换成目标类的API,与类的适配器模式不同的是,对象的适配器模式不是使用继承关系连接到Adaptee类,而是使用委派关系连接到Adaptee类。对象的适配器模式的静态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Adaptee类并没有simpleOperation2()方法,而客户端则期待这个方法。为使客户端能够使用Adaptee类,需要提供一个包装(Wrapper)类Adapter。这个包装类包装了一个Adaptee的实例,从而此包装类能够把Adaptee的API与Target类的API衔接起来。Adapter与Adaptee是委派关系,这决定了这个适配器模式是对象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模式所涉及的角色有:

  • 目标(Target)角色:这就是所期待的接口,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类。
  • 源(Adaptee)角色:现有需要适配的接口。
  • 适配器(Adapter)角色:适配器类是本模式的核心。适配器把源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显然,这一角色必须是具体类。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代码

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
     * 这是源类也有的方法simpleOperation1
     */
    void simpleOperation1();

    /**
     * 这是源类没有的方法simpleOperation2
     */
    void simpleOperation2();
}

上面给出的是目标角色的源代码,这个角色是以一个Java接口的形式实现的。可以看出,这个接口声明了两个方法:simpleOperation1()和simpleOperation2()。而源角色Adapatee是一个具体类,它有一个simpleOperation1()方法,但是没有simpleOperation2()方法,如下面带入清单所示。

public class Adaptee {
    /**
     * 源类含有方法simpleOperation1
     */
    public void simpleOperation1(){};
}

适配器类的源代码如下面代码清单所示。

public class Adapter implements Target {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Adapter(Adaptee adaptee) {
        super();
        this.adaptee = adaptee;
    }


    /**
     * 源类有方法simpleOperation1
     * 因此适配器类直接委派即可
     */
    @Override
    public void simpleOperation1() {
        adaptee.simpleOperation1();
    }


    /**
     * 源类没有方法simpleOperation2
     * 因此适配器类补充上这个方法
     */
    @Override
    public void simpleOperation2() {
        //write you code here
    }
}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的效果

  • 一个适配器可以把多种不同的源适配到同一个目标。换言之,同一个适配器可以把源类和它的子类都适配到目标接口。
  • 与类的适配器模式相比,要想置换源类的方法就不容易。如果一定要置换掉源类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就只好先做一个源类的子类,将源类的方法置换掉,然后再把源类的子类当作真正的源进行适配。
  • 虽然想要置换源类的方法不容易,但是要想增加一些新的方法则方便得很,而且新增加的方法可同时适用于所有的源。

总结

适配器模式将现有接口转化为客户类所期望的接口,实现了对现有类的复用,它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得以广泛应用,在Spring等开源框架、驱动程序设计(如JDBC中的数据库驱动程序)中也使用了适配器模式。
** 1. 主要优点**
无论是对象适配器模式还是类适配器模式都具有如下优点: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通过引入一个适配器类来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无须修改原有结构。
  • 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将具体的业务实现过程封装在适配者类中,对于客户端类而言是透明的,而且提高了适配者的复用性,同一个适配者类可以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中复用。
  • 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适配器,也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适配器类,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具体来说,类适配器模式还有如下优点:

  • 由于适配器类是适配者类的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中置换一些适配者的方法,使得适配器的灵活性更强。

对象适配器模式还有如下优点:

  • 一个对象适配器可以把多个不同的适配者适配到同一个目标
  • 可以适配一个适配者的子类,由于适配器和适配者之间是关联关系,根据“里氏代换原则”,适配者的子类也可通过该适配器进行适配。

** 2. 主要缺点**
类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

  • 对于Java、C#等不支持多重类继承的语言,一次最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不能同时适配多个适配者
  • 适配者类不能为最终类,如在Java中不能为final类,C#中不能为sealed类;
  • 在Java、C#等语言中,类适配器模式中的目标抽象类只能为接口,不能为类,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

  • 与类适配器模式相比,要在适配器中置换适配者类的某些方法比较麻烦。如果一定要置换掉适配者类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可以先做一个适配者类的子类,将适配者类的方法置换掉,然后再把适配者类的子类当做真正的适配者进行适配,实现过程较为复杂。

** 3. 适用场景**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适配器模式:

  • 系统需要使用一些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如方法名)不符合系统的需要,甚至没有这些类的源代码。
  • 想创建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 (对对象的适配器模式而言)在设计里,需要改变多个已有的子类的接口,如果使用类的适配器模式,就要针对每一个子类做一个适配器类,而这不太实际。
posted @ 2018-07-27 15:11  igoodful  阅读(83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