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一.结缘计算机

   1.1初识计算机

  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作业题目的时候,我的思虑不禁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兴趣的纯真年代。记得那是2003年的一天,家里添了第一台台式计算机,我还记得当时的那个计算机还是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面对色彩鲜艳的图形界面和有着复杂功能的这个机器,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将一个个快捷方式打开,恨不得马上知道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后来有通过家里的宽带接触到了互联网,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去查资料,去看新闻,看视屏,玩游戏......逐渐地,计算机这个新时代的科技产品成了我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物品,在享受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慢慢地也加深了我对计算机的理解和热爱。 

 

   1.2痛恨计算机

  后来上了初中,学校里开设了有关计算机的课程,并且计算机也被列为了中考的必考科目。一开始,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但是因为条件十分有限,不是每个人每节课都可以上机,尤其是在接触到编程之后,因为编程是相对于其他Word文档处理等操作题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在为了通过考试并且课时少的情况下,往往在不知道编程的思想和原理的时候去编程,不懂就背会,面对一堆毫无章法的英文字母和每次的错误结果,我变得心烦意乱,对计算机也失去了原来的兴趣,相反,我开始厌恶计算机,厌恶这个让我每一次都遭遇滑铁卢的学科。后来上了高中,日益加重的学业是我无暇其他,对计算机也就日益疏远了。

 

   1.3重拾计算机

  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没有把和计算机有关的专业放在第一位,但后来还是被这个专业录取了,也就是说完全是机缘巧合下我又一次接触到了这个又爱又恨的专业,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接触这个专业,当时的我对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 编程技术完全是一片空白,完全没有计算机学习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白,更是与这些博主,技术大咖等没办法比。后来重新燃起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是在学完了《数据结构》这门课之后。因为我从小就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在大一的时候又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一些列的数学课程产生了兴趣,而《数据结构》这门课是我看到了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我可以有机会将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 数学的思想去建模,在利用书本上的基础数学理论知识去设计算法,最后再利用计算机语言去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慢慢地,我对计算机又有了兴趣,虽然不能说计算机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但它也慢慢在我的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同样也有信心将计算机这门学科学好,将计算机作为以后主要从事的事业。

 

二.在计算机系里学习

  大学生活最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有一些老师的上课以及考试方式了,本来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些专业课却要去考每一个概念的解释等理论知识,不能说理论不重要,但这就会让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就是大部分大学的教学模式都是“泛而不精”,不论是在考验深造选择专业方向上还是在就业应聘上都缺乏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技术不足的现状和时间的紧迫使我变得茫然和矛盾。我个人觉得国外的一些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可取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每一个人的特长无限倍的放大,让每一个学生甚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发展的空间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国内的教学模式来说,我认为也存在很多的有点以及可取之处,譬如高等数学等一系列数学的课程的开展,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这些课程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就像一次企业规划讲座上中软国际的副总吴章勇先生所说的一样,这些数学类的通识课程不是没有用,而是现阶段还不会去使用这些课程的知识,理论。我觉得,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理由去否认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只要做到全面学习的同时钻研一个方面就好。

 

三未来规划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觉得就像《学会思考,而不只是编程》(http://kb.cnblogs.com/page/572854/)文章里说的那样,要学会思考问题而不只是学会编程,编程只是做为万千手段中实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读了《写给立志做码农的大学生》(http://kb.cnblogs.com/page/566880/)这篇文章后有了不少启发,就像文章中所说选择很重要,我可以在开发和算法中找到自己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程,所以我决定了去考研究生,选择再次深造,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可以加强算法的功底,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更希望去从事有关算法或者是数据分析,处理相关的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决定去国外深造,然后去企业或者其他一些工作岗位上将学到的知识实践起来,积累实践中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