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简介+常用命令

Redis=REmote DIctionary Server

Redis是一个使用C语言编写的开源数据库,是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是内存数据库,支持数据持久化。

Redis常用数据类型:

 

启动和关闭命令:

1.进入cmd,进入redis解压目录,执行redis-server.exe:

开启redis服务器。

2.新开一个命令行,进入redis解压目录,执行redis-cli.exe:

开启redis客户端。如下图所示:

set a b:添加数据,a是key,b是value。

keys *:查看所有key。

get a:查看a所对应的value。

ping:是否能和服务器ping通。

redis-cli shutdown:正常关闭redis客户端(从客户端以exit退出)。正常关闭后服务器端如果出现如下字样,则说明数据自动持久化了(持久化文件为dump.rdb):

redis-server --port 6380:服务器以6380端口启动。

redis-cli -p 6380:指定客户端以6380端口启动(与服务器端口要保持一致,否则无法正常启动)。

redis-cli -p 6380 shutdown:指定客户端以6380端口关闭服务(以此端口启动时,添加数据后需要save,数据才能正常持久化,否则数据不会自动持久化,执行save后,服务器端会实时出现如下日志)。

 

redis-cli -p 6380 -h 127.0.0.1:指定客户端以6380端口,并以ip地址为127.0.0.1启动(也可以是外网ip)。

redis-cli -p 6380 -h 127.0.0.1 shutdown:关闭。(对于-p,-h,-a三个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使用)

redis-server.exe redis.windows.conf:指定redis.windows.conf作为服务器启动时的配置文件。

redis-cli -a 密码:输入服务器设置的密码,与服务器正常连接,否则会没有权限。

 

redis.windows.conf或redis.windows-server.conf:

1.更改启动port:

2.设置密码:

 

设置完密码后,正常开启服务器后,再开启客户端,发现没有权限。

对于设置了密码的服务器,以-a输入密码后,可以正常连接。

 

 基础命令:

1.info:查看系统信息。

2.flushdb:清楚当前keyspace的所有信息。

3.select 数字:选择某一个keyspace,默认是从0到16。

4.flushall:清楚所有的keyspace的所有信息。

5.dbsize:当前keyspace中信息的数量。

6.save:人工触发的持久化数据。

7.quit/exit:退出。

8.del +key:删除当前key对应的数据,正确删除返回1,否则返回0。

9.clear:清空屏幕。

10.exists +key:查看当前key是否存在,存在返回1,否则返回0。

11.ttl +key:查看当前key的剩余生存时间,单位是s。如果返回-1,表示当前key值没有过期时间,即永久存在;如果返回-2,表示当前key值已经不存在了。

12.expire +key + 时间(可以用来模拟session存在redis的有效时间):设置当前key的超时时间,在这个时间过去之后,则当前key就不存在了。如下所示:

13.type +key:返回当前key的数值类型(string,hash,list,set,sortedlist)。

14.randomkey:随机查看key。

15.rename +旧key+新key:将旧key重命名为新key。如果新key是已经存在的,则原来存在的那条数据就会自动删除,也就是没有同一个key出现多次的情况。用set命令时,也遵循这个规则,也就是如果新添加的key,redis中已经有了,则原来已经存在的key就会自动删除,存新的数据。

16.renamenx+旧key+新key:如果新key已经存在,则不会修改成功。

 

posted on 2018-03-18 10:41  二十年后20  阅读(2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