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设计模式——9.Bridge

桥模式,将意图intension与实现implementor分离。其中,意图通常用接口来定义,而实现相应为Factory,返回具体的意图Implemention1。

    public interface Intention
    
{
        
void Echo(string message);
    }


    
public class Implemention1 : Intention
    
{
        
public void Echo(string message)
        
{
            Console.WriteLine(
"Implemention1");
        }

    }


    
public class Factory
    
{
        
public static Intention Instantiate()
        
{
            
return new Implemention1();
        }

    }

意图Implemention1可以很容易的替换为另一个意图Implemention2。

这样,在Client端,我可以这样写:

            //Intension obj = new Implemention1();
            Intention obj = Factory.Instantiate();

            obj.Echo();

其中,被注释的行是我不希望使用的方式,指定具体对象的工作要交给工厂去做,这个工厂可以扩展为SimpleFactory,让用户决定生成什么样的对象。

我们还可以使用泛型接口,使得桥模式适用更通用的场合,比如说:

    public interface Intention<T>
    
{
        
void Echo(T message);
    }

以上是最基本的桥模式,但是现实中我们常常使用的是桥模式的变种,也就是在各个Blog/论坛/教科书上提及的,甚至连GOF的UML也是这么画的,


    将意图intension与实现implementor分离,这句话太扯了,因为现实中根本分不清意图和实现,这往往是由我们自己定的,所以可以将定义改为:
如果系统可以沿着多个维度变化,那么可以将各个维度分离开,分别实现,从而最大程度的解耦。
    ——本质是:既然能抽象为乘法,就不要再使用加法。

    举个例子说,一个水彩画系统,有7种颜料,同时呢,有大毛笔和小毛笔,那么我要设计14个类,分别是大毛笔的7种颜色类+小毛笔的7种颜色类——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新增加一个中毛笔,那么就要相应增加中毛笔的7种颜色类;如果增加一种颜料,那么就要相应增加大毛笔的1个颜色类+小毛笔的7个颜色类。这就有问题了——违背了类的单一职责原则,即一个类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我们称毛笔型号和颜料种类为水彩画系统的两个维度。该系统可以按照这两个维度变化,如果同时变化,那么类的数量会激增——这时候就要把毛笔型号和颜料种类分别抽象出来,这样的话,只有7种颜色类+2种毛笔型号类,当然,还要算上两个抽象基类。


Bridge与创建型模式的区别:

当一个系统只有一部分不稳定时,使用创建型模式;两部分或更多不稳定时,要使用Bridge来将其解耦,分别用Factory来实现。






 

posted @ 2007-10-24 12:14  包建强  Views(1352)  Comments(1Edit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