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一书中有关的理论,谈谈个人的临床体会。 《伤寒论》不是一部医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临床经验结晶的著作。在仲景笔下,没有一条专门讲理论的条文,但并不意味着《伤寒论》没有理论,不讲理论。仲景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融理论于实践之中,以实践体现理论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1 08:04 湖东 阅读(292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女 35岁 平素怕热喜凉 饮水后小便多,大便结,胃纳好,两颧红,有小红斑,时头晕,前额吹风后头痛,多梦易醒,头痒,易脱发,舌红苔黄腻 脉沉弦 辩为脾约 胃火上攻头面 麻子仁丸合黄连温胆汤主之火麻仁20 杏仁10 白芍10 枳实10 黄连10 竹茹10 半夏10 陈皮6 茯苓10 全瓜蒌20 菖蒲10 大黄10(后下) x3剂二诊:服药后大便渐畅,头晕次数减轻大半,头痒亦减,余症无多大改变,药已取效,前方加味再进5剂火麻仁20 杏仁10 白芍10 枳实10 黄连10 竹茹10 半夏10 陈皮6 茯苓10 全瓜蒌20 菖蒲10 郁金10 大黄5(后下) x5剂上药未服完,经期至,头晕 便秘三诊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0 13:07 湖东 阅读(19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春应温而反寒,慢性胃病者因气候和饮食影响而引发。经过检查的胃痛病人,其检查结果为“糜烂性胃炎”的。我则用半夏泻心汤加生地榆,虎杖,白芨。因为这地榆,虎杖白芨为很好的生肌收敛药,能治烫伤,对这胃壁的糜烂也能助收敛生肌之效。而为胃气虚的病人,则用半夏泻心汤,加黄芪,海螵蛸,白芨,取益气收敛生肌之效。运用半夏泻心汤,总以胃脘痞满为前提,用上面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知足老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0 11:29 湖东 阅读(289)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 带状疱疹特效方:内服方:瓜蒌30~120、红花5、甘草3、板兰根30 灸法:香烟点着直接点灸(特效)外用方;白矾、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凉开水调涂,一日数次。(干则再涂)。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痱等疾甚效。后遗症方:丁香9、郁金9、柴胡9、枳壳9、川芎9、赤芍9、板兰根30、甘草9。(疼痛严重者可加用五灵脂、蒲黄、冰片少许)。2) 坐骨神经痛全蝎红花汤:全蝎10~20、红花5~15、灵仙20~40、红糖10~20、大枣6~10 寒加附子5~50、肉桂5;腰痛加牛膝、川断、杜仲10~15。3~6剂愈,越痛越有效,如果效果不理想用下方:独活10、羌活10、稀签草10、秦艽10、五加皮1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10 07:56 湖东 阅读(939)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前些天,邻村一60岁的男性,因腰痛,找我哥(也是中医)看病,只吃了头煎,竟痛得不能动弹,马上叫人请我出诊。经过详细诊察,断为“湿闭腰痛”,因为其舌苔白而厚,脉濡滞,再看我哥的处方,方中有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杜仲等,湿邪给补住了,碍了气血的流通,不通则痛,理所当然。遂处以白术,薏苡仁,防已,桑枝,秦艽,威灵仙,独活,制附子,制川乌,细辛,温阳化湿通络,一剂痛止,数剂而复原。这辨证用药,容不得一点差错,弄错了,不单无效,还会加重病情。临床不得马虎,当然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8 08:22 湖东 阅读(23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小孩感冒发热,是人体聚集正气,抗邪外出的一种表现.很多家长,一见发热,便马上各种退热药一起上,担心会烧坏了脑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打断了人体正常的抗邪反应,最终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更加容易反复感冒.另一误区,小儿发热期间,家长生怕孩子饿坏了,不禁食。殊不知,小儿发热期间,只能进食流质食物,多喝水,或米汤。忌吃饭,面食,鱼肉。而且要热退24小时后方能进稀粥,方免“食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8 07:48 湖东 阅读(133)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孩 男 3岁 平素易感冒. 一周前外感咳喘 痰多 服西药治疗无多大改善,电话求诊中医治疗。现症咳剧,不喘,痰不多,流清涕,无汗,无发热, 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 指纹信息无. 辨为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前胡止嗽散加味紫菀10 前胡5 白前5 桔梗5 荆芥8 陈皮5 枇杷叶5 全瓜蒌8 川贝5 芦根15 天竺黄5 甘草5 X2剂 自加生姜3片二诊 上方服完2剂后,咳减,仍流清涕,加大解表力度,上方加入桂枝8 葱白2根 X2剂二诊 不咳,流清涕,晚上睡觉易汗出 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5 白术8 防风6 桂枝6 白芍6 大枣3枚 苍耳子6 辛夷花6 通草3 麻黄3 杏仁6 灸甘草6 X3剂上方服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3 20:57 湖东 阅读(25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漫谈凭脉用药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脉诊仅是四诊之一,但是历代名医莫不更重视脉诊。唐.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徐春甫进一步分析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为良医;诊侯不明,则为庸妄。”清.吴鞠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由此看来,古人对脉诊的评价远远超过其它三诊。那可能有人会问:中医不是讲的四诊合参吗?是的,四诊合参没错。但四诊合参并不是说在临症中四诊就同等重要,就可以平起平坐,这里有个谁是主次的问题,谁更重要的问题,谁是关键的问题。 我自己行医几十年来对此也颇有点体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1 14:15 湖东 阅读(626)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孩 男 10岁 去年一次感冒后,遗留咽部不适,迁延几月不愈.现症:喉中如有物阻不适,说话时常会不自觉的发生咔咔声,自觉喉中有痰.胃纳一般,二便调,舌苔白根后部稍厚腻,尖部有小红点治疗: 一诊 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二陈汤桔梗 7付二诊 服药后自感症状减轻,喉中之痰可以咳出或吞下,前方加入僵蚕10g 5...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3-01 08:01 湖东 阅读(32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一句话说破12经络的特殊作用疲劳透支找脾经;精力不足找肾经 ;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要净;求生必须通胃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9:59 湖东 阅读(26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网诊病例 某女 主诉眼不适,口渴,夜尿频, 收集病情资料如下:1) 看东西模糊 有眼屎--肝虚肝火。2) 唾液粘,口渴,胃不适 --胃火。3) 睡眠质量不好--胆胃不和。4) 耳鸣 腰酸 夜尿频 脚怕凉--下焦阳气虚。5) 颈椎到腰部僵硬,发凉--寒湿闭阻。6)去年患轻微脑梗---湿邪瘀阻,脉络不通。7) 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舌下青筋---湿闭血瘀也。化验血脂高 甘油三酯也高 空腹血糖6.85综合论之,为下虚寒,中湿阻,上为虚阳所扰。非阴虚火旺。知足老师用“潜阳封髓丹”制附片10 炙龟板15 生龙牡各30 磁石30 砂仁8 炒黄柏10 肉桂5 细辛6 骨碎补10 白术15 茯苓30 半夏15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9:50 湖东 阅读(1807)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春令多见“春困”的病人。常见有几种类型。1:春主升发,素体气血虚,当升而不升,神疲体倦,四肢乏力,喜睡,得睡则精神好转,舌淡脉虚。可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以助春令生发之气。2:阳虚寒气郁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类型病人发热轻,恶寒,体倦欲寐,脉沉。3:湿邪困闭,用平胃散加`藿香,佩兰,这类病人头晕重,体倦思睡,脘腹不舒,不思饮食,舌苔厚,脉濡。因为春暖回南天,湿气偏胜,素有脾湿之入,极易发生。4:湿热闭阻型:湿郁化热,湿热交阻,四肢疲软,体倦思睡,舌苔黄腻,脉濡数。这种情况,多见于春深气温升高,湿从热化,或嗜酒,好食辛热之人,可用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主之。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8:29 湖东 阅读(187)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女,48岁,过敏性体质,常引起咳喘。现咳喘未痊愈,咳白痰。自觉头晕乏力,困倦思睡,夜间多汗,舌苔薄白,脉象微弱,测得血压40/30.。遂处以:党参黄芪各40克,茯苓20克,白术半夏陈皮蔓荆子苏子陈皮各10克,麻黄甘草各5克,水煎服,三剂。今天,各项证状减轻,血压55---80。这是一个气虚脾湿,脾湿化痰,且有余邪的病机。(引知足老师病案)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8:28 湖东 阅读(464)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自拟消糖饮,由制附子,干姜,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柴胡,白芍,黄连,知母,葛根,甘草17中药组成。方中用附子理中扶阳益气而健中,柴芍一疏一敛,以复肝用,白术茯苓以化湿浊,三棱莪术丹参鸡内金活血化瘀,黄连知母以消郁热,葛根升清气,甘草调和诸药。加减法,湿浊重加苍术,泽泻,郁热轻减知母。阳气不虚者减附子。渴饮者加花粉。舌红者加元参。临床所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多渴多饮多尿者,并不等同于古代“消渴”证。此因现代生活水平提升,饮食多厚味油腻之品,化湿生痰,阻于脾络(胰腺),阳气衰弱,脾失升清降浊之职,肝失疏泄,水谷精微不得上行,四肢脏腑缺乏水谷精微的滋润。因湿浊血瘀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7:57 湖东 阅读(49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辨痰之病位与寒热1) 咳嗽当时带出来的,这痰从气管中来。以稀稠辨寒热2) 不在咳嗽时也会自觉吐出的痰,在食道中来,粘滞多为热,清稀多为寒。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8 07:39 湖东 阅读(30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2,苍耳子与辛夷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7 09:38 湖东 阅读(110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女 24岁 平素性情较急燥,半年前曾因经前乳房胀痛而中药治疗,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仍坚持经前服药3剂,防止复发.近几个月来,因其母患重病而常以泪洗面,自感身体内游走性窜痛,地点不固定;另外两膝关节及臀部长期固定疼痛.上腹部不适,大便不畅.舌体瘦小,质红少苔,两脉弦数,呈上越之势.辨为肝郁气滞化火,先治其游走性彻痛.丹枝逍遥散加减丹皮10 枝子10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0 丹参20 薄荷8 桂枝8 防风10 火麻仁5 枳实10 X3付服药二剂后,患者反应脸上出了不少痘痘,此乃郁火外出之象,嘱其不必担心二诊:服药后脸上长了几个痘痘,上腹部不适减轻 大便稍畅,脉数稍减 余无大的改变,在疏肝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6 07:49 湖东 阅读(623)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男 5岁 平素易感冒 几日前又不慎外感,现症咳,发热至39度,易呕吐 苔薄白,咽不痛 小柴胡汤证柴胡8 黄芩6 半夏6 党参8 细辛3 五味子5 葛根15桔梗6 枳壳6 神曲8 甘草6 X2付今日患儿奶奶告知,服药2剂后病愈继续上学题外话:此案患儿之前曾持中药处方去一药店购药,店主认为方中细辛与半夏用药过大,告知家长此方不宜服,改购他所推荐的药物,服药后无好转.后又继续用中药治之而愈,自此之后渐对中医有所信任---------------------------------------------------------------------------------------------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5 20:38 湖东 阅读(354)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某女 6岁 年前一次外感后,发现下肢长满红斑,上肢较少,并接连出现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癫,家长不愿意服用激素而延请中医治疗.考虑到我自已对此病经验较少,带至师付处诊治,处犀角地黄汤合三黄解毒汤加味,外用草药洗澡一个月后紫斑基本消退,当时以为已经痊愈,但隔一周左右又开始出现少数紫斑,服前方仍用效,至今已过近4月,但就是一直不能痊愈.患者再次请我为之处方,思之,此患前服犀角地黄汤有效,说明血热之诊断没有错,之所有不愈,是否病久阴血耗伤,阴虚血热,遂拟一方,加强养阴力量,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 生地20 白芍 15 丹皮10 紫草 15茜草10 桑叶 20 枸杞 15 白茅根2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5 07:56 湖东 阅读(50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 升降出入 调气机 为治体之大法2) 助心阳三药:红参 银杏叶 红景天3) 胸三药,调胸中气机: 桔梗 枳壳 木香4) 肝三药,養肝:柴胡 当归 白芍5) 丹参槟榔饮:丹参 菖蒲 槟榔 枇杷叶6) 面斑四药:丹参 桂枝 乳香 没药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4-02-24 08:01 湖东 阅读(1301) 评论(0) 推荐(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