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下篇

 

目录

1、再提笔记

2、我是怎么泡图书馆的

3、大学课程之授课方法

 

1、再提笔记

     对于《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上篇》中所提到的内容,得到了各位博友们的普遍认同我感到很高兴,说实话,从小到大我也就认真作过那几次笔记,但是却都印象深刻,并且对以后的影响也很深远,在走了很多的弯路以后,渐渐才发现这其中的道理来。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学的目的当然不是形式上好看,当然,我们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一些根本用不到的东西,这种“形式”上的学确实也是没有办法。但庆幸的是我们都挺过来了,大学的教育毕竟也是自己完成的,自主性提高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的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以后的方向是什么,大学四年里都是迷茫的,等到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才突然顿悟——原来我在大学里浪费这么多宝贵的时光!如果你还是在校研究生,你会发现那些工作几年再回去读研的学生中,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有多强,因为他们已经深深的追悔过那段时光,并且看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道理是一直在学校里的人很难体会的,一切都是“失去了才会珍惜”。

     读书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一本普通的书300多页很正常,软件类的书里1000多页的大部头的著作也很常见。不同于小说是纯叙事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解,计算机的书都是需要用大脑去分析和理解的,所以注定了读这些书的速度都不会很快。比如一本300页的书,你用工作之外的时间一共读了7天,实际上到第七天的时候,你对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读过的东西已经印象模糊了,这时你会意识到这点并立即返回来再看一遍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东西吗?很多人不会的,人只会更乐意往前看,直到看到最后一页才长嘘一口气,“终于看完了”! 于是将书放下,即使以后的几天里,书就摆在那你也想不起来再拿起来翻几下。又过了7天,上周读的内容已经完全印象模糊了。又过了一个月,只有书名还能记得。。。

     所以,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却效果不大,读了后面的扔了前面的,一遍一遍在重复同样的过程,整个过程里,唯独让我们理解最深的时候,就是在阅读的那个过程当中,那一瞬间的我们对大脑的记忆力保持高度的自信,偏执地认为,将来不论哪个时间,我都将理解到这个程度!事实上,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短期的记忆而已,能只维持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像是硬盘一样,你今天删除了一个文件,第二天作数据恢复仍可以找回来,但两个月以后数据恢复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新的文件已经覆盖了那个位置,记忆的信息被冲掉了。笔记的作用更像是一块移动硬盘,你可以在你认为这文件有用的时候,把它转移到移动硬盘里,即使本机硬盘上的文件被冲掉,你也可以随时读取移动硬盘里的内容。

     你虽然花了时间去读了一本书,但对于这本书可能是你的,也可能不是你的,但如果你对它作了笔记,这本书就百分之百会是你的了。有效读书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读书的目的其实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长期驻存在大脑中,而笔记这个环节是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最关键的一步。

2、大学课程之授课方法

     大家都经历过大学,我对大学的感悟最大的就是,每一门课学的最明白的时候就是考试之前的那一周。因为有一个考试的期限在那,就逼着自己在那天之前必须得把课本啃完,把内容梳理出来,这大约只需要一周或更少的几天时间,取决于老师哪天通知考试。

    后来我就常常这样想,大学的课程如果是先考试后上课是不是效率会高很多呢?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突击考试的能力都非常强,几天时间把一门从未学过的课考个及格应该问题都不大,这就造成了大家平时上课不用功,只等考试突击的号角吹响才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先考试呢,给大家定个及格线,不及格的算挂科,那大家就会玩命的自学一遍,把考试过掉,这时已经对课程的内容理解的比较深刻了,接下来再从头到尾上一遍课,这就很少会出现有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不去听的情况了,大家都会变得愿意听课,并且理解会更进一步,皆大欢喜!可惜啊,大学四年那些课程的价值都为应付考试而大大缩水了。。   

3、我是怎么泡图书馆的

      上大学时看到有人说过一句话,"在学校要好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等你工作以后哪有这么大的图书馆给你用啊!" 当时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刻,但遗憾的是,那时并不会泡图书馆,也没有那么深得意识到图书馆的资源是多么得难能可贵。很多真相都是工作以后才后知后觉的,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认知永远都是只局限于眼前,几年以后回头想想以前的想法只会感到当时是如此幼稚和缺乏思考。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书籍一般都比较贵,靠完全买书去提高技术,成本上实在太高。还有一个事实要承认,买来的很多书都想不起来看。在买书时,往往我们都会有一种冲动,并且有一种心理在作祟——我得到了这本书,就学到了这门技术! 于是,在这样的冲动之下,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很多书成了摆设,而技术却没有半点长进。

     所以关于买书,我有两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1、能不买就不买。 这不是说鼓励大家不读书,反而是为了更有效的读书。古人早就给我们总结了“书非借不能读”,已经是自己的书往往不想读,自认为书就一直在那,我什么时候想读都能读啊,于是一直没有读。而借来的书,因为有期限要还给人家,你就不得不抽出点时间来把它读完,这样才是真的去读了。并且,如果你是按照上面的流程图中画的那样作了笔记的话,这本书你虽然形式上是还了,但你却真正的拥有了这本书,永远的拥有了。

     2、三思而后买。 如果这本书你周围借不到,你又想读的话,请在买书之前给自己几天时间的准备。准备什么呢?你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一下这书的内容,质量,评价等等,并且能列出这书非买不可的几个理由,计划一下你拿到这书后的阅读计划等等。为什么要作这些准备呢,这其实是在强化你读书的动机,动机越强你读书的动力越大,效果也越好,那这本书才不会白读,更不会白买。我给自己的硬性规定是,从我有买书想法的那天起,往后推一周的时间,如果我还是很想买,那就毫不犹豫的出手了!

     3、买了书赶紧看。当你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这时是你对这本书兴趣最大的时候,也是最冲动的时候,这时候应该尽量的拿出一大块的时间来把这本书一口气看完,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激活这本书的价值,而如果一旦搁置下来,下次再翻开它就不一定是什么时候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我们程序员来说,图书馆仍然是最好的资源,不但全面而且免费,还能既定一个期限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一举N得。我是爱泡图书馆的,而且经常是从早泡到晚上关门,有时是看图书馆的书,有时候也只是看自己的书,因为图书馆里环境最能让人心静下来,学习看书的效率都很高。不过,我也常常碰到很多过来看书但是明显是瞎看的读者,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浪费时间。举几例:

   1、没有看书的重点,从书架上一取就是五六本,甚至十几本,这时的心理好像是“我拿的多,看的多,学的多,知道的就多”,其实这是完全自欺欺人的。《上篇》中提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里,你是不可能把每本书都看过来的,你的生命太有限了。像这些取书的人,最后只能是翻翻这个,再翻翻那个,每一本书都不会看超过五分钟,最后原原本本又抱回来了,白白浪费了生命中的几十分钟,却还感到莫名的充实。。。。  我的方式是只取一本,并且这一本一定是我之前在豆瓣上查看过相关评论的,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去读才去拿来读的,并且,如果这本书真的是好书,是一定要一口气看完的,绝不中途去抓另一本书来看,这会严重的影响理解的连续性。

   2、小情侣一起来看书的,完全是浪费时间,并且也影响他人。因为两个人一起来的就会有一种“说话有底气”的心理,所以坐在那就会不自觉的聊天说话,而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这样的读者我也很不喜欢。所以如果你想带女朋友一起去泡图书馆,请一定要注意别人的感受,那里不是打情骂俏的地方,你去了目的就是学习,如果有必要可以和女朋友商量分开学习,这样两个人都能充分的利用好在图书馆的那点时间看点东西。

   3、到图书馆来玩手机的。这部分人很多,抱一堆书过去,然后拿出手机来上网发短信听歌的,也许是把书当成了一种心理安慰。这种人也是不应该出现在图书馆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动机的问题,动机不纯永远也不可能作到专注。当然,也不能要求人人都有这种专注的性格,也许人家就是来休闲消遣的,没有太多的想法,这也没错。 对于我来说,因为图书馆离住处不是很近,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成本到达那个地方,所以,我会对在那的每一分钟都比较珍惜,都是自己选择的嘛,总得为自己负点责嘛,所以我一般会将手机关机,并且一直坐到图书馆关门才收拾东西往回走。

   最后,《到底怎么样才叫看书》的两篇总算写完了,谢谢各位的支持!对文中偏颇的地方,纯属个人见解,请大家批判接受。

 

    版权归博客园和本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本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taozhao/archive/2012/08/26/2657018.html

 

作者:Tony zhao 欢迎访问:九元购

本文出处:http://www.cnblogs.com/ytaozhao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posted @ 2012-08-26 01:01  Tony Zhao  阅读(6911)  评论(5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