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的区别及关系

尽管国内推行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已有一段时日,但仍有不少开发者分不清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的区别(特别是产品涉及大模型的企业),将两者混为一谈。所以,今天我就简单为大家梳理一遍两者的区别,涉及备案对象、材料、难度、形式、周期、产品要求等等方面。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留言进一步讨论。

备案对象
算法备案:
适用于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指通过APP、小程序等形式提供服务的)和技术支持者(如通过API提供服务的)。
特别注意:除了深度合成类算法外,产品或服务涉及个性化推荐、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类算法的也要完成算法备案。

(除深度合成外,个性化推荐等4类算法也要完成算法备案)

大模型备案:
针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境内公众提供生成内容服务,且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组织、个人。

备案材料
算法备案:
需要《算法备案承诺书》《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重点在于算法本身的安全性、企业算法安全管理情况及算法相关信息公示。

大模型备案:
材料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上线备案申请表》《安全自评估报告》《模型服务协议》《语料标注规则》《关键词拦截列表》《评估测试题集》等,涵盖模型基本情况、安全性评估、语料管理等多方面,对模型的审查更全面细致。

备案难度
算法备案:
难度较高,但难点在于撰写材料。申报流程方面则较为清晰和统一。全国各地开发者都要通过备案平台进行申请。除部分企业可能被抽查进行线下核查外,都通过线上完成。

(算法备案官方系统,全国通用)

大模型备案:
难度极高,不仅资料撰写难度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申报流程还有所不同,没有统一标准。此外,大模型备案还涉及很多线下环节。

备案流程
算法备案:
全国统一,流程涉及资质初审(下图的主体信息)、线上复审(下图的备案信息和产品及功能信息)、线下核查(抽查,不是所有申请者都有此环节)、线上终审(通过后,会在下图信息公告部分展示公示名单及备案编号)。

大模型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程有所不同,但大概可以总结为:线下领取省级网信的申请表(部分省份须预约,会问基础信息);资料及测试账号提交;省级网信审核(包含材料审核及大模型的技术测试);中央网信终审。通过后,会和算法备案一样进行公示,发布备案编号。

备案周期
算法备案:
现阶段,约2个月公布一批通过备案的算法。如提交时间靠后或存在驳回情况,备案周期会更长。

大模型备案:
现阶段,约为3-6个月,如有驳回,周期会更长。另外,在省级网信审核阶段,驳回情况会比较多。

(大模型备案公示及备案号示例)

产品要求
算法备案:
还未完成研发,没有成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申请,按要求提供产品路线图等资料通过验证即可。

大模型备案:
要求产品开发基本完成(如完成内测),还需提供测试账号,对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要求更高。

审核要点
算法备案:
主要核实算法主体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审查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中流程、数据、模型、干预策略、风险评估和防范等制度的完整性,确保算法安全 。

大模型备案:
审核主体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申请表中大模型信息、服务范围的详实程度;审查附件中模型架构安全、训练数据合法性、知识产权问题、非法拦截有效性等;会通过测试账号对大模型做接口测试和安全评估,验证其安全和稳定性 。

总结
算法备案难度相对更低(备案周期、申报流程等),但涉及的产品范围更广(除深度合成类外,还有4类算法也需要备案)。另外,需要办理大模型备案的企业一定会需要同时办理算法备案,但需要办理算法备案的企业不一定需要办理大模型备案(如涉及个性化推荐的产品)。

posted @ 2025-02-05 17:47  悲伤的森林  阅读(4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