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集群搭建

ZooKeeper的集群模式下,多个Zookeeper服务器在工作前会选举出一个Leader,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个被选举出来的Leader死了,而剩下的Zookeeper服务器会知道这个Leader死掉了,在活着的Zookeeper集群中会继续选出一个Leader,选举出Leader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在分布式的环境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确认集群服务器的数量
由于ZooKeeper集群中,会有一个Leader负责管理和协调其他集群服务器,因此服务器的数量通常都是单数,例如3,5,7...等,这样2n+1的数量的服务器就可以允许最多n台服务器的失效。

eg、该案例使用三台服务器模拟搭建部署ZooKeeper集群,集群机器IP如下:

192.168.1.100
192.168.1.101
192.168.1.102

单机ZooKeeper安装与配置点击此处

编写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需要在每台服务器中都要编写,以下是一个配置文件的样本:

dataDir=/home/jqlin/dev/zookeeper-3.4.6/data
tickTime=2000
initLimit=5
syncLimit=2
clientPort=2181

server.0=192.168.1.100:2888:3888
server.1=192.168.1.101:2888:3888
server.2=192.168.1.102:2888:3888

配置参数说明
initLimit:这个配置项是用来配置Zookeeper接受客户端初始化连接时最长能忍受多少个心跳时间间隔数。当已经超过10个心跳的时间长度后Zookeeper服务器还没有收到客户端的返回信息,那么表明这个客户端连接失败。总的时间长度就是5*2000=10秒(即tickTime*initLimit=10秒)。
注意:
1、Leader/Follower:领导者/追随者
2、这里所说的客户端不是用户连接Zookeeper服务器的客户端,而是Zookeeper服务器集群中连接到Leader的Follower服务器

syncLimit:这个配置项标识Leader与Follower之间发送消息,请求和应答时间长度,最长不能超过多少个tickTime的时间长度,总的时间长度就是2*2000=4秒

server.A=B:C:D配置项
A:这是一个数字,表示这是第几号服务器
B:A服务器的IP地址
C:通讯端口,即A服务器与集群中的 Leader 服务器交换信息的端口
D:选举通讯端口,表示的是万一集群中的 Leader 服务器挂了,需要一个端口来重新进行选举,选出一个新的 Leader,而这个端口就是用来执行选举时服务器相互通信的端口。如果是伪集群的配置方式,由于 B 都是一样,所以不同的 Zookeeper 实例通信端口号不能一样,所以要给它们分配不同的端口号。

创建myid文件
除了修改 zoo.cfg 配置文件,集群模式下还要配置一个文件 myid,这个文件在 dataDir 目录下,这个文件里面就只有一个数据就是 A 的值,Zookeeper 启动时会读取这个文件,拿到里面的数据与 zoo.cfg 里面的配置信息比较从而判断到底是那个server。

eg、
192.168.1.100对应myid文件内容:

192.168.1.101对应myid文件内容:

192.168.1.102对应myid文件内容:

注意:myid文件要自己创建,在dataDir目录下


执行运行脚本
和单机模式下的运行方式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要分别在不同服务器上执行一次,例如分别在100,101,102上运行:
jqlin@jqlin-VirtualBox:~/dev/zookeeper-3.4.6/bin$ ./zkServer.sh start
这样才能使得整个集群启动起来。

查看三者状态
使用bin/zkServer.sh status查看三者状态:



posted on 2016-09-11 13:30  Ruthless  阅读(85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