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课程第三次总结
针对前三次pta的作业,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地方没有牢牢掌握,比如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与联系,下面是我从书上和csdn上查找并整理而来。
抽象类:
1.抽象类有关键字abstract
2.抽象类可以修饰类,也可以修饰方法
3.抽象类如果修饰类的话,可以创建构造方法,但是不可以被实例化,创建构造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子类的调用
4.有抽象方法的类一定是抽象类,抽象类可以没有抽象方法,抽象类可以有非抽象方法
5.如果抽象类的子类重写了所有的抽象方法,子类可以是非抽象类,则可以实例化
6.如果抽象类的子类没有重写了所有的抽象方法,则子类是抽象类,那么就不可以实例化
接口:
1.接口有关键字interface
2.接口不能实例化,不能创建构造方法
3.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一个接口可以继承接口
4.接口里的方法必须是public访问权限,可以省略public(因为不写的话默认就是public访问权限)
5.接口可以含有变量,但是接口中的变量会被隐式修饰为public static final,并且只能是public类型
抽象类与接口各有优点,接口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类,我对接口还是有些模糊
比如Compare接口,接口继承与类继承性质基本相似。
拿那道统计Java程序中关键词的出现次数来说,查找资料后,发现别人的思路是查找源文件中的关键字并统计出现次数,那我就觉得源代码不是与它相类似吗,只要将源代码添加到一个文件夹中不就行了吗?但仔细想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测试点,但是pta上的测试点是通过不了的,因为在pta上又不能读取你电脑中的文件,它只能读取题目中给的代码,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应该换另外一种思路。我觉得首先要说明和初始化,
String Keys[];//用于存放正则表达式划分出来的字符串 String Lineword = null;//用于存放从文件中读进的每一行字符串 int ChildStrNum;//每一行字符串的子字符串个数
利用HashMap用于保存关键字与出现次数,之后利用递归来搜索源代码中的关键字,其中要筛选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关键字,符合条件就放入一个数组当中,然后count++,读取源代码中的某一行,将该行split为字符串数组,逐个判断是否为关键字.需要首先去除非字母和数字字符的影响, 读取源代码中的每一行,首先判断是否属于注释,若属于则跳过,若不属于则进行关键字筛查.
//排序并输出结果
List<Map.Entry<String, 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Map.Entry<String, Integer>>(keywords.entrySet());
Collections.sort(list, new Comparator<Map.Entry<String, 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Map.Entry<String, Integer> o1, Map.Entry<String, Integer> o2) {
return o2.getValue().compareTo(o1.getValue());
}
});
int count = 0;
for (Map.Entry<String, Integer> word : list) {
count++;
System.out.print(word.getKey() + ": " + word.getValue() + " ");
if (count == 1) { //每行输出5个关键字
count = 0;
System.out.println();
}
}
这里输出的结果是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降序排序.这里涉及了HashMap的按值排序的思路.
下面我想说一下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
封装我认为最好理解了。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继承
面向对象编程 (OOP)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继承”。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所有子类的父类叫做Object类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在某些 OOP 语言中,一个子类可以继承多个基类。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子类只能有一个基类,要实现多重继承,可以通过多级继承来实现。这个我觉得不是很重要。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三类:实现继承、接口继承和可视继承。
实现继承是指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
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
可视继承是指子窗体(类)使用基窗体(类)的外观和实现代码的能力。
在考虑使用继承时,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两个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关系。例如,Employee 是一个人,Manager 也是一个人,因此这两个类都可以继承 Person 类。但是 Leg 类却不能继承 Person 类,因为腿并不是一个人。
抽象类仅定义将由子类创建的一般属性和方法,创建抽象类时,要用关键字 Interface 而不是 Class。
多态
多态性(polymorphisn)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允许将子类类型的指针赋值给父类类型的指针。
实现多态,有二种方式,覆盖,重载。
覆盖,是指子类重新定义父类的虚函数的做法。
重载,是指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而这些函数的参数表不同(可能参数个数不同,可能参数类型不同,可能两者都不同)。
其实,重载的概念并不属于“面向对象编程”,重载的实现是:编译器根据函数不同的参数表,对同名函数的名称做修饰,然后这些同名函数就成了不同的函数(至少对于编译器来说是这样的)。如,有两个同名函数:function func(p:integer):integer;和function func(p:string):integer;。那么编译器做过修饰后的函数名称可能是这样的:int_func、str_func。对于这两个函数的调用,在编译器间就已经确定了,是静态的。真正和多态相关的是“覆盖”。当子类重新定义了父类的虚函数后,父类指针根据赋给它的不同的子类指针,动态的调用属于子类的该函数,这样的函数调用在编译期间是无法确定的(调用的子类的虚函数的地址无法给出)。
结论就是:重载只是一种语言特性,与多态无关,与面向对象也无关。
那么,多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封装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模块化;继承可以扩展已存在的代码模块(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代码重用。而多态则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目的——接口重用。多态的作用,就是为了类在继承和派生的时候,保证使用“家谱”中任一类的实例的某一属性时的正确调用。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