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分层

分层是用来分割复杂软件系统的最常用手段之一。如:操作系统建立在设备驱动和CPU指令上;FTP建立在TCP层之上,TCP建立在IP层上,IP建立在以太网上。

把分层结构想像成蛋糕,每一层都建立在它下一层上。意味着上层使用下层的服务,但是对更底层的服务一无所知。如,第四层使用第三层定义的服务,第三层使用第二层的服务,但是第四层并不了解第二层的服务。

分层的优势:

  • 可以单独了解一层的东西,而不用管其他层
  • 可以替换某一层的实现
  • 最小化层之间的依赖
  • 为建立标准做好准备
  • 一个低层可以被很多高层使用(提高复用率)

分层的劣势:

  • 分层对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东西,有一个良好的封装。有时会引起连锁的更改,如,为了在用户界面上多显示一个属性,必须更改从数据库到UI之间的所有层。
  • 额外的层会降低性能

企业应用中层次的进化

很久以前是没有分层的概念的,在90年代,随着C/S架构系统的兴起,层的概念变得明显起来。客户端通常包括UI和其他程序,服务器端通常是关系数据库。如果应用程序只是简单的显示数据和简单的更新数据,前面的结构可以很好的应付,但是随着领域逻辑(业务逻辑,验证,计算以及其他)的越来越复杂,把领域逻辑直接放在UI层中的做法使得程序非常复杂并且难以开发和维护,并且导致代码重复。另一种做法是把领域逻辑放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中,但是,存储过程提供的结构化机制有限,导致了一些非常古怪的代码。

在C/S结构变普及的同时,面对对象的世界也开始茁壮成长了。面对对象社区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转移到三层结构。一个展示层为UI服务,领域层为领域逻辑服务,和一个数据源层。但是面对对象的浪潮并没有很好的推进三层架构的应用,因为很多系统非常简单,不原意使用复杂的三层结构。

真正的冲击来自于Web领域。似乎是非常突然的,大家都原意用浏览器来取代C/S的应用。三层结构正好可以适应Web应用中只有一个瘦客户端的现实。另外,Java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layer和tier,作者把物理上应该分开的称为tier,把物理上可以不分开的称为layer。

三个主要的层

展示层:展示层的逻辑都是关于如何和用户交互的。主要职责是向用户显示信息,获取用户命令并提交到领域层和数据源层。

领域逻辑层:也被称为业务逻辑层。需要负责这个程序需要处理的领域中真正的工作。如基于输入进行计算并保存数据,验证数据的正确性等等。

数据源层:主要的逻辑是和其他系统交互,如数据库,消息系统,事物管理系统,等等。

分层并不是完全的,有时展示层也会直接访问数据源层,虽然看上去好像破坏了分层,但是实际中确工作的更好。

一个应用中相同职责的层可能有好几个,如多个展示层,多个数据源层。

对称VS非对称:Hexagonal Architecture认为外部的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接口,作者认为接口分为两种,对外提供服务的,一种是向外获取服务的。

如何分层: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在函数级别上分层;再复杂一点,可以在类级别上分层;足够复杂后可以在包,项目级别上分层。

不管如何分层的,都必须单向的依赖,不能出现依赖环。

有时很难分清什么是领域逻辑,什么不是。作者的做法是想像加入一个不同的层,如在一个web程序中加入一个命令行的展示层,如果加入这个层时需要复制什么代码,这就意味着领域逻辑被混入了展示层。相同的,可以用一个XML文件来替换关系数据库来从数据源层中取出领域逻辑。

层都在哪里运行

最简单的是都在服务器运行,如Web应用。

如果需要Web界面很难展示,操作的UI,就需要把展示层放在客户端运行。

领域逻辑层可以完全放在客户端,也可以完全放在服务器端,也可以分开放置。

数据源层最好放在服务器端。

posted on 2006-09-26 21:33  tmfc  阅读(4738)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