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一周年

你的专业背景和学历?

     国内某名校,金融专业。2016年本科毕业。

 

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前端?

     2015年年底在一家外包公司实习产品经理的时候开始接触前端,2016年寒假结束后正式从事前端。

 

为什么要转行?

     择业的问题困扰了我相当长一段时间,期间我考过精算、实习过投资助理、面过某桐资本和某东金融,也投过不少金融公司。除了不考研,其它的方向我都不确定。大学生的迷茫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二是不知道该怎么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解决和重视,于是在面对新的抉择时又重现了而已。

     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的方法论是,择业需要考虑三个维度的问题:第一,我适不适合做这件事。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现实感,即真的了解一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干;二是自知之明,即真的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第二,是比较优势。人类社会其实和动物世界没什么两样,归根结底都受竞争法则的支配,在竞争的环境里,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归根结底由比较优势决定。

     其实面试时,除了专业技能,招聘方真正关心的不就是上面这两个维度的问题吗?很多人面试失败,除了技能问题,不就是上面两个问题没考虑清楚吗?要么是过于学生气,不了解现实是怎么回事,要么是自我认知失调,自欺欺人。还有就是简历里没有一个字在体现比较优势,面试官什么都看不出来。

     如果我从事金融行业,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我想清楚了,找工作肯定没问题,做事也肯定能做好,何况家里还有些关系。然而十几年来的名校经历留下的精英主义的烙印,使得真正令我恐慌的并不是失业,而是平庸。如果我只是干活混饭吃,事情就没那么复杂了。所以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就是比较优势。金融,本质上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与那些特别会交际,特别能来事儿的人相比,我几乎一点比较优势都没有。并且金融行业极为显著的功利导向,与我做事的理念并不合拍。做程序员,事情就不一样了,第一,社交恐惧不再成为致命的瓶颈;第二,我一个高考全省前千分之一的理工男,在技术领域多少有一点点比较优势;第三,写程序,和我的造物情节恰好吻合;第四,技术行业的竞争相对公平,富二代、官二代的身份不再是左右逢源的通行证;第五,技术行业极为罕见的保存了一部分理想主义,像开源这种事,从事金融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还有第三个维度,为什么放在这里说,因为这个维度特别重要又特别不重要,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必须放在最后考虑,这个维度就是兴趣。为什么兴趣重要?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是比金钱更有效的正向激励。那为什么兴趣不重要?你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上能把兴趣当成工作的人到底有几个,或者说有真正的兴趣并愿意终身投入其中的人到底有几个。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把兴趣当成择业的首要依据,那就错得太远了(比这个更离谱的是,把工资当成择业第一标准)。

     有些比较极客范儿的团队,由于领导者的个人偏好或者团队的独特气质,会非常看重一个人对技术是否有真正的热情。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理性、成熟的领导者是不应该也不会把兴趣作为重点考察目标的。当然,既然从事一个职业,你可以没有兴趣,但至少做到不反感吧,不然人生得有多艰难。

 

为什么选择做前端,而不是后端呢?

     不是我选择了前端,而是前端选择了我。天降大任,身不由己。

 

面过什么公司,情况如何?

     由于是非专业出身,且只有大半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所以我并不指望能一下进入顶尖的公司。我选公司看三点:第一,正宗互联网公司,至少二线水平;第二,产品有一定用户规模;第三,团队靠谱,有牛人最好。如果团队特别强,那么创业公司也可以。年前面的第一家是一个做海淘的电商,它们的首席时尚官是 AngelaBaby。技术上考得都很基础,个人的性格、兴趣、思维、志向聊得比较多,而我几乎没有准备,表现得也很沉闷(性格使然),最后估计是 HR 认为我与团队气质不兼容(不够 fashion,不够 open),所以给跪了。

     然后整个春节我都在反思这次经历,我是一个经常反思的人,所以犯错对我来说是进步最快的方式。最后我得出了这么几点经验:

     1、面试的终极目的是证明我有多么符合岗位的需求,所有的谈话技巧都应该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这个事情必须让我来干。

     2、面试前,要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特别是技术以外的问题,都准备好。因为级别最高的那个人一定是关注技术之上的更高维度的问题。

     3、面试时,最糟糕的情形就是面试官问一句我答一句,被动的跟着对方走。一定要学会凝聚气场,掌握主动权。

     4、面试官真的很牛吗?很多人写面后感都喜欢说面试官是大牛,就凭那十几分钟就看出一个陌生人是大牛了?这本质上是一种妄自菲薄,除非你确实太菜。

     5、不要把对方当成面试官,如果你一上来就“面试官您好”,那你已经输了一半。因为一开始你就自降一等,把自己摆在一个被拷问的弱势位置。所以我后来都直接问对方怎么称呼,然后叫*老师。

     6、找工作,本质和相亲是一样的。平等对话,相互了解,合则携手并进,不合则一别两宽。而且可能要相很多次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很正常。所以有啥可紧张的呢?

     7、面试最佳境界:高手过招,你来我往,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年后面的两家都过了,一家是已上市的国企,做数据可视化的,一家是互联网金融,也就是目前所在的公司。这两次表现虽然依旧受社交恐惧的困扰,但也算是征服了面试官。

     不过,最后这次面试我对自己也只能打60分,特别是 CTO 问我有什么想要问的,我有很多重要的问题,由于没经验,就没想到。这里列举一下,前端找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供参考:

     1、公司网速如何?能否FQ?

     2、前端团队的实力或者最牛的那个人,在国内能排到前百分之多少?

     3、主要的产品兼容到 IE 几?

     4、技术栈和工具链?

     5、要我来到底做什么事?

     6、团队负责人是否具备互联网基因?(可以根据从业经历判断)

     7、UI 设计稿是用 PS 还是用 Sketch?

     8、团队里的人是以“干活”为主,还是以“做事”为主?

     9、技术开发模式是前端主导还是后端主导?

     10、公司对前端领域的新技术有什么探索?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如果对方能够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智力上),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问不出高水平的问题,反倒证明对方实力配不上你。

 

你是怎么学习的?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梳理知识体系。如果不能看到全局,我会感到寸步难行。这套知识体系开始时注定会显得一厢情愿,后来不断更迭,直到从张克军的陈年微博里扒出这张神图:

     学习基础知识,看书是最主要的方式,我对书比较挑剔,我相信每个领域真正值得认真看的最好的书就那么几本,我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挖出来,而后视奸之。关于 CSS、JS 有哪些好书,业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就不列举了。一边看我会一边“重构”,即按照我个人的方式把知识重新的系统的梳理成一本新书。个人认为整理癖、系统化非常重要。

     学习计算机基础,推荐这么几本书:《Computer Science Illuminated》、《计算机是怎样跑起来的》、《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

     学习工具、框架时,看文档和教程是最主要的方式。比如学习 node,最好是看老外写的教程,语言通顺,丰富细腻,生怕你看不明白。而且不会在字里行间流露一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以及获取业界资讯,最主要的方式是掘金、微博和邮件。国内的前端大牛有很多喜欢发微博,还经常互 si 动 bi。邮件是特别要推荐的,比如 JavaScript Weekly,Frontend Weekly。有时你可能会惊诧于技术牛人们为何总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其实好多东西这些邮件周刊里都有。

     以上是我第一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完整,核心的开发技能都具备,与前端相关的一切都知道。

     第二阶段的学习,重在应用与实践,目标是明年能进一线互联网公司。具体的目标怎么定,方法很简单,就是我希望明年的简历长啥样,我先提前写好。具体的内容,说实话,工作一个月以来,我一直没想清楚。是的,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而且我一开始还想理解产品和市场、学习 UI 和运营,然后我还需要学会聊天。最后当然是什么也没干成。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有点安于现状了?还是因为单身过久放浪形骸不思进取了?反正我算明白了一点,原来所谓的技术瓶颈,并非都是技术引起的。

 

今后有什么打算?

    首先是推进公司前端技术栈升级(PHP + jQuery => Vue);其次,有个正在酝酿的想法,就是走数据挖掘(python)+ 数据可视化(js)的方向,毕竟数据也是金融的核心,这个路子兼顾我的金融专业背景、前端技术和目前的工作经历。

 

思考题

    阅读上述材料,你对楼主的转行决策有何看法?对今后的走向有什么建议?顶和踩都没有意义,说出你的观点。

 

posted @ 2017-03-26 22:48  kidney  阅读(4097)  评论(3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