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筑的永恒之道》 前言和第一章 永恒之道

无心之心,道之所存(To you, mind of no mind, in whom the timeless way was born.)

    用陆游的话讲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程序员放下手中的代码,建筑师放下手中的图纸,高考生放下手中的习题,去逛街,去泡吧,去游山玩水,总之,越是放松,越是能领悟到至高心法。项目没做完不要紧,改行去做研究吧;高考没过不要紧,还可以做吟游诗人身体写作嘛;至于阁楼,塌了就塌了吧,撕张发票去找亚历山大君买单。现在闭上眼睛,开始冥想——天灵灵地灵灵,我要进复旦,我要收购微软,倒塌的阁楼恢复原状,手指一敲自动生成几万行代码。

    伟大的社区之神啊,请赐予我一个哆啦A梦吧,或者在肚皮上缝一个布袋也好,于是掏出投币摔跤手,放入一枚硬币,然后大喊Anytao的名字……

 

我安排了这样一种方式,使你只须阅读黑体的标题,就能在几分钟内领会全章的要旨。

    我悔啊!后悔当初就不该买这本书,如果当初不买这本书,我就不会夜以继日研读它;如果我不是夜以继日研读,也就不会翻到阅读推荐中的这句话;如果不是按照这句话一开始就去阅读随后的27条内容提要,也就不会走火入魔便秘一周之久。

    这不是小说,所以初次阅读就从内容提要开始等于死路一条,任你是比尔盖茨还是亚里士多德,都会不同程度出现若干反常症状。

    万恶的内容提要啊,爱你,但是要在通读完这本书之后。

 

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才会生机勃勃(alive)。

    感同身受,做软件亦是如此。没有模式的程序只能给初学者做Demo,比如说HelloWorld。不要说你的项目就是由这样的Demo组成的,我会bs你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就当你在Visual Studio中创建一个Winform或ASP.NET项目的时候,就是创建了一个中介者(Mediator)模式。

    问世间“永恒之道”为何物?没人知道……姑且理解为乌托邦吧,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境界。好吧,让我们进入第一章,解读建筑学中的永恒之道,顺便夹杂一些软件中的永恒之道,算是买一送一了。虾米?超市不再购物送塑料袋了?还是让我在大师的光芒下沾一点点点点光吧。

 

第一章 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它是一个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带来秩序的过程,它不可能被求取,但只要我们顺应它,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娘子,出来看上帝!

    好吧,不yy了,还是K书吧。就当我准备认真一把的时候,却发现——却发现我们大家都被C君玩了,远处仿佛听到了C君的奸笑声。

 

有一条永恒的建筑之道。

它存在了千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

这条建筑之道一直存在着。

    本章通篇都在描绘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它的名字叫永恒之道,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除此之外我们无路可选,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全新生活的一线曙光。

    但是(终于看到这个词了,一定要有的),我们却永远永远捕获不到这种“道”,因为——

 

我们自己已经被那些以为要使房屋或城市有生气就非做不可的准则、成法、概念所困扰,我们变得害怕起自然发生的事情,而且确信我们必须在“系统”和“方法”中进行工作,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的环境将会在混乱中变得摇摇欲坠。。

    明白了吧,我们从一出生就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永世不得翻身。还好,我们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程序,因此,coding所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哦,这么说来,半路出家的程序员要比科班出身的程序员更接近于永恒之道了。

    如果明天软件学院统统要求转系到数学系,千万不要来找我!

    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希望了,于是C君在本章最后再次给我们出了一个馊主意——

 

这就是建筑的永恒之道——学会方法,然后抛弃它。

    金镛老先生一定看过这本书,因为张三丰就是这么教无忌哥哥太极掌法的——无招胜有招。对于我们IT界的劳苦大众而言,其教导意义在于:忘记23个设计模式吧,它太束缚我们的思维了,把composite和inherience铭记于心就够了。

 

    哪天,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同事目光呆滞了,十有八九是受了此文的毒害。切记切记,在人工呼吸的时候,一定要默念“道,可道,非常道,永恒之道,无名特质之道……”

 

posted @ 2009-07-10 23:45  包建强  Views(3051)  Comments(18Edit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