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原则:表驱动法

背景

表驱动法,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是看《代码大全》,之前也在不自觉的应用,本文对这一个概念再做简短的总结。

表驱动法

说明这个概念之前最好先给出不使用这个概念的代码,常见的需要使用表驱动的场景有如下三种情况:

场景1:不同条件不同数据

if (key = "Key A")
{
   处理 Key A 相关的数据
}
else if (key = "Key B")
{
   处理 Key B 相关的数据
}

场景2:不同条件不同行为

if (key = "Key A")
{
   执行 Key A 相关的行为
}
else if (key = "Key B")
{
   执行 Key B 相关的行为
}

场景3:不同条件依次执行

执行 Key A 相关的行为
执行 Key B 相关的行为

有了上面三种场景,再理解表驱动法就比较直观了,直接看表驱动的代码:

表 = {
     "Key A": { "数据项": "数据", "行为项": "行为" },
     "Key B": { "数据项": "数据", "行为项": "行为" }
};

注:很多语言都支持将“行为”作为一等公民,如:C和C++的函数指针、C#的委托、JS的函数等。

有这样一个表以后,替换上面的三种代码就非常直接了,这里不再赘述。

思考

使用OO替换表驱动法

对于某些不支持OO的语言,表驱动法非常有用,对于支持OO的语言,如果表中的数据项和行为项总数如果超过了3个,建议引入简单的继承体系,将数据项和行为项目提取为新类型体系的成员,然后将表修改为工厂。

表的Key能否为“行为”

当然可以,只是在从表中获取行时,使用这个“行为”决定是否返回行。

如何用表驱动法模拟23个设计模式?

完全有可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模拟一下管道过滤器模式(这个是架构模式)。

 

posted on 2014-11-22 09:20  幸福框架  阅读(3995)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