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记--读李安传


这些天在看MLinaction这本书,基本利用IDLE和Jupyter notebook练习与做笔记,估计需要断更一部分时间,在往返学校的车上看了几本书,摘抄了些段落和自我感想。


非常好的书,(长途旅行上)推荐。

  • 迈克.尼克尔斯--《毕业生》是我的启蒙电影,这部描写人生没有游戏规则的片子第一次让我有了触电感,影片中的里达斯汀.霍夫曼不按照常理出牌的调调,以及电影中冲撞社会制约的主题,让我当时的心境有所共鸣。
  • 我当演员是一种表演,当导演亦是一种表演,借电影来表演,电影主要靠声光效果,没什么语言障碍,是最适合我的表现方式。
  • 我觉得人的自尊和他的知识背景有关,而创作多是本能,是打破现成观念的。
  • 在台湾升学体制之下形成的士大夫观念,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高下,在这种阶层里,从小学起一路拍到《推手》之前,,我所处的地位始终徘徊在吊车尾阶段,反而是一种解放。到了艺专,我第一次可以抛开以往的价值观,如一个新生儿般地重新开始,走上这条路,是一种原始的冲动,非做不可。
  • 代表致辞时,我开玩笑说:在学校学了很多,但我大部分都忘了,只有一些难忘,就是不断学习,勇于尝试及面对失败。
  • 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电影这一行真是形势比人强,我那时发现,身边当上导演、又做出点成绩来的,都是持续写剧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
  • 当时我有个想法:要不然就是老天爷在开我的玩笑,我就是来传宗接代的,说不定我的儿子是个天才,或是机运未到,就连叫花子都还有三年好运!每个人都有他的时运,份大份小,要是时机来了,我抓不到的话,这辈子就窝囊了。
  • 我才发觉,喜宴的形式很荒谬,但人投入的感情确实真的,这引发我之后拍摄《喜宴》的灵感。出柜==come out of the closet:暴露同性恋身份
  • 他们那一代人就是这样,许多事常是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看似糊涂,其实心知肚明。
  • 恐惧鞭策我不断地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能够持续不断地尝试,动力就在于不安全感。一旦有了安全感,做成了惯性,我就会心生恐惧,怕被定型,怕江郎才尽,怕东西陈腐,怕被人摸清路数而遭受淘汰。
  • 明星,就是要被别人看的。他是个形象的产物。这不光是他吃饭的家伙,观众也习惯于接受这个形象,它本身就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一个契约,和观众之间有种默契在。将明星当作演员待,本身就是不专业的。
  • 原著中有我认同的部分,也有我不解的地方,我必须闯入未知的境地。
  • 拍完《卧虎藏龙》后,我第一次感到体力上好像碰到了底,开始保养,要控制,再也不能纵情,不能任意而为。人生就这么多,要懂得取舍。当然还可以透支,可以力拼,人还是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我知道这样做是在透支,这是以前走上坡路时看不到的。这使得我行事上比较决断,不会什么都想要。做事比较不会用蛮力,而用实力。蛮力是虚的,不需要学习,自然就会,是一股傻劲,力道没用在刀口上。年轻力壮时力气大,却没有那么多经验,尝试冲撞时用的常是蛮力。如今年纪渐涨,经验多了,力气却不及当年。当人的劲力没那么大时,就需要实力。
  • 人生就如一场修炼。做事一如练功,是“一分功,一分松”。松了一环后,再往里面、往紧处练。练松一层后,再进一层,如此层层而上。功力越深,实力越强,越不易被击败。
  • 多年之后我体会到这些,无形之中它就来了。一路走来,不论做人、做事还是拍片,我一直都在调整关系。人生不就是这样?不断学习、调整、求进步。年复一年,要涵盖的面越来越广,想隐藏的东西也越多;得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在过程里,我开始试图去除自己的惯性,找出有效使用力道的方法,这些都是靠学习。
  • 实力很奇妙,我希望印证。当人能掌握一种情况后,就松一分紧张,增一分实力。当人能放松之后,才较能深入了解、看到或使用实力。不过一旦动及实力,就触及内里;一旦受伤,则伤的更重,因为此时是伤及心神的内伤隐痛,而不仅是皮外筋骨伤了。
posted @ 2017-09-10 08:34  SrtFrmGNU  阅读(152)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